丘為,盛唐詩人,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初屢試不第,歸山讀書數年。天寶二年(743)進士及第。曆任主客郎中、司勳郎中,遷太子右庶子。年逾八十以左散騎常侍致仕,貞元四年(788),又複官。年九十六卒。事見《元和姓纂》卷五、《新唐書·藝文誌四》、《唐會要》卷六七、《唐才子傳》卷二。丘為既於天寶二年登第,則本詩當作於天寶元年以前。又,尋繹詩末二句之意,此詩疑即作於天寶元年(說見後)。江東,指長江下遊(今蕪湖、南京以下)南岸地區。這是一首送友人落第還鄉的詩,寫出了友人的潦倒失意和自己的深切同情。末二句自責,更見出兩人的交情之篤。

注釋

〔1〕黃金盡:《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2〕五湖:有多種不同說法。由《國語·越語》及《史記·河渠書》的記載看來,五湖的原意當係泛指太湖流域一帶的湖泊。丘為的故鄉蘇州屬太湖流域地區。五畝宅:語本《淮南子·原道訓》:“故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畝之宅也。”此指丘為之家。〔3〕禰(mǐ):指禰衡。《後漢書·禰衡傳》:“禰衡,字正平……少有才辯,而氣尚剛傲……唯善魯國孔融與弘農楊修。”“融亦深愛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與為交友,上疏薦之。”此句以禰衡喻丘為,說自己深知丘為的才智,卻不能像孔融那樣加以推薦。〔4〕為:《唐詩紀事》、《全唐詩》等作“稱”。獻納臣:指諫官(補闕、拾遺等)。獻納,謂進言以供采納。《舊唐書·職官誌》:“補闕、拾遺之職,掌供奉諷諫,扈從乘輿。凡發令舉事,有不便於時,不合於道,大則廷議,小則上封。若賢良之遺滯於下,忠孝之不聞於上,則條其事狀而薦言之。”諫官也有薦賢之職責,故稱“羞為獻納臣”。按,作者於天寶元年轉左補闕(參見《王維年譜》),故疑此詩即作於天寶元年。

送殷四葬

送君返葬石樓山〔1〕,鬆柏蒼蒼賓馭還〔2〕。

埋骨白雲長已矣〔3〕,空餘流水向人間〔4〕!

題解

殷四,即詩人殷遙(見《唐人行第錄》)。潤州句容(今屬江蘇)人。開元時官校書郎、忠王府倉曹參軍。事見《新唐書·藝文誌四》、《唐詩紀事》卷一七、《唐才子傳》卷三及儲光羲《新豐作貽殷四校書》詩。按,此詩載於《國秀集》,此集選詩迄至天寶三載(744),《唐詩紀事》又謂遙終於天寶間,則遙當卒於天寶元、二、三載,本詩亦即作於是時。詩題宋蜀本、靜嘉堂本等作《哭殷遙》。作者另作有《哭殷遙》五古一首,沉痛哀悼殷遙的早逝。本詩寫送葬,末句以流水之長反襯亡友之不返,語曲意悲。

注釋

〔1〕石樓山:趙殿成注:“《元和郡縣誌》:京兆府渭南縣(今屬陝西)西南有石樓山。《太平寰宇記》:隰州石樓縣(今屬山西)有石樓山。《唐書·地理誌》:汝州梁縣(今河南臨汝)有石樓山。”“未知孰是。”按,據王維《哭殷遙》及儲光羲之和章,可推知遙當卒於長安;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哭殷遙》雲:“筮仕苦貧賤,為客少田園。膏腴不可求,乃在許西偏。四鄰盡桑柘,咫尺開牆垣。”“許西偏”指許地(今河南許昌東)西部,《左傳》隱公十一年:“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據光羲此詩,可知殷遙有田園在許西,所謂“返葬”,即指自長安歸葬於許西。《新唐書·地理誌》所稱汝州梁縣之石樓山,其地恰處許西,故本詩之石樓山,當以在梁縣者為是。〔2〕賓馭還:謂送葬者已返回。賓馭,同賓禦,謂賓客與馭手。〔3〕埋骨白雲:指葬在高山之上。〔4〕空:隻。

班婕妤三首

其二

宮殿生秋草,君王恩幸疏。

那堪聞鳳吹,門外度金輿〔1〕!

題解

班婕妤(jiéyú),樂府古題名,又稱《婕妤怨》,屬相和歌辭楚調曲。《樂府詩集》卷四三引《樂府解題》曰:“《婕妤怨》者,為漢成帝班婕妤作也。婕妤,徐令彪之姑,況之女。而能文,初為帝所寵愛。後幸趙飛燕姊弟,冠於後宮。婕妤自知見薄,乃退居東宮,作賦及《紈扇詩》以自傷悼。後人傷之而為《婕妤怨》也。”《國秀集》選入此詩第三首,題作《扶南曲》。據此,本詩當作於天寶三載(744)以前。具體時間不詳,姑係於此。這三首詩借用樂府舊題,以寫失寵宮人的寂寞生活和痛苦心情。第二首寫得委婉,“本意一毫不露”(黃生《增訂唐詩摘抄》卷一)。末二句隻說受不了天子的車輿從門外經過時傳來的奏樂聲,而宮中同列的承恩與宮人自己失寵後的寂寞、痛苦,已可自言外得之。

注釋

〔1〕鳳吹:《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聞鳳吹於洛浦。”李善注:“《列仙傳》曰:‘王子喬,周宣王(應作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鳳鳴,遊伊、洛之間。”後因以鳳吹謂笙簫等細樂。金輿:即金輅,天子的車駕,以金為飾。

其三

怪來妝閣閉〔1〕,朝下不相迎〔2〕。

總向春園裏,花間笑語聲〔3〕。

題解

此首語言淺近而情味悠長。這組詩優於不少唐人的同題之作。

注釋

〔1〕怪來:難怪。妝閣:供梳妝用的亭閣。妝閣閉:謂不複梳妝打扮。〔2〕“朝下”句:謂下朝之後不複能相迎,指君王下朝後不複臨幸。〔3〕“總向”二句:謂君王總在春園裏,花問傳來君王與其所歡的笑語之聲。向,唐代俗語,有“在”意。

輸林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