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楚塞:指襄陽一帶的漢水,因其在楚之北境,故稱“楚塞”。三湘:說法不一。古代詩文中多泛指今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帶。湘,《瀛奎律髓》作“江”。〔2〕荊門: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文選》郭璞《江賦》李善注引盛弘之《荊州記》:“郡西溯江六十裏,南岸有山名日荊門,北岸有山名日虎牙,二山相對,楚之西塞也。”九派:即《書·禹貢》所雲九汀。《文選》郭璞《江賦》:“源二分於崌崍,流九派乎潯陽。”李善注:“水別流為派。《尚書》(《禹貢》)曰:荊州‘九江孔殷’。”關於九江,後人有多種不同解釋。《經典釋又》引《晉太康地記》曰:“九江,劉歆以為湖漢幾水入彭蠡澤也。”以注入彭蠡(今鄱陽湖)的湖漢水(今贛江)及其八大支流為幾江。以上二句寫漢江的地理形勢,謂其可與三湘、荊門、九江相通。〔3〕“江流”句:極言漢江的浩淼。〔4〕“山色”句:寫在江邊眺望遠山,山色若有若無。〔5〕“郡邑”句:謂江水浩淼,郡城(即襄陽,唐時為襄州治所)如浮波上。浦,水濱。〔6〕與:猶“如”,參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山翁:指晉山簡,竹林七賢之一山濤之子。永嘉三年為都督荊湘交廣四州諸軍事,持節鎮襄陽。是時天下分崩,“簡優遊卒歲,惟酒是耽”。荊地豪族習氏有佳園池,“簡每出嬉遊,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高陽池”。時有童兒歌曰:“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時時能騎馬,倒著白接罱。”見《晉書·山濤傳》。

登辨覺寺

竹徑連初地〔1〕,蓮峰出化城〔2〕。

窗中三楚盡〔3〕,林上九江平〔4〕。

軟草承趺坐〔5〕,長鬆響梵聲〔6〕。

空居法雲外,觀世得無生〔7〕。

題解

作者辦理完南選事務後,於開元二十九年(741)二月北歸,所行路線為:自桂州曆湖湘抵長江,而後沿江東下,經廬山至潤州,再循邗溝、汴水、黃河歸長安。此詩即作於自桂州北歸途中。參見拙作《王維年譜》。辨覺寺:當在廬山,說見下文

注釋

這首詩寫登廬山僧寺所見,擅長用大筆勾勒,繪出包羅一切、寥遠闊大的景象。方回評曰:“此似是廬山僧寺。三、四形容廣大,其語即無雕刻,而‘窗中’、‘林外’四字,一了數千裏,佳甚。”(《瀛奎律髓》卷四七)三句寫自廬山僧寺遠眺,三楚盡收眼底;四句寫從廬山下望,近處是一片樹林,林外有水闊波平的彭蠡和注入彭蠡的湖漢水及其八大支流。句中用一“上”字,表現出了景物的遠近層次(畫中可把遠處的九江畫在近處的樹林上),具有濃厚的畫意。

注釋

〔1〕初地:即歡喜地,為大乘菩薩十地(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中之第一地。《華嚴經·十地品》:“今明初地義,是初菩薩地,名之為歡喜。”此處借指佛寺下方的最初台階。〔2〕蓮峰:廬山有蓮花峰。化城:佛家語,謂佛一時化出之城郭。《法華經·化城喻品》謂,佛欲令一切眾生皆得佛果,然欲達此境,道路悠遠險惡,眾生難免畏難退卻,故佛於中途化一城郭,使眾生暫得止息;待精力恢複後,佛即滅去“化城”,勸諭眾生繼續前進,以到達涅槃彼岸。此處以化城喻辨覺寺,言登臨中忽見佛寺殿宇,猶如化城。〔3〕三楚:秦漢時分戰國楚地為西楚、東楚、南楚。此句寫自廬山僧寺遠眺。〔4〕上:邊,側畔;《瀛奎律髓》作“外”。幾江:指注入彭蠡的湖漢水及其八大支流。參見《漢江臨眺》注〔2〕。此句寫從廬山俯視。〔5〕趺(fū)坐:即跏趺坐,又稱結跏趺坐,謂交結左右跌(足背)加於左右股之上而坐,又有全跏趺坐(俗稱雙盤)與半跏坐(俗稱單盤)之分。《大智度論》卷七:“結跏趺坐……此是坐禪人坐法。”此指寺巾僧人作結跏趺坐於軟草之上。〔6〕梵聲:指和尚誦經之聲。〔7〕空:猶獨、自。法雲:佛家語,喻佛法之涵蓋一切。《文選》王巾《頭陀寺碑文》李善注引《華嚴經》:“不壞法雲,遍覆一切。”外:猶“內中”,說見王鏌《詩詞曲語辭例釋》。無生:與涅槃、法性等含義相同,指諸法之法性為“無生”,“無生”即“無滅”,大寂靜如涅槃。此即把無生滅的絕對靜止,當作一切現象的共同本質。《仁王經》卷中:“一切法性真實空,不來不去,無生無滅。”二句意謂,僧人自居寺中,修習佛法,以之觀察人世,獲得r無生之理(也即破除了生滅的煩惱)。

送邢桂州

鐃吹喧京口〔1〕,風波下洞庭〔2〕。

赭圻將赤岸〔3〕,擊汰複揚黔〔4〕。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

明珠歸合浦,應逐使臣星〔5〕。

題解

邢桂州,趙殿成注謂即桂州都督邢濟。按,據《舊唐書·睿宗諸子傳》、《新唐書·肅宗紀》、《通鑒》卷二二一等載,邢濟於肅宗上元(760—761)中為桂州都督;尋繹此詩首二句之意,此詩應是作者在京口送邢氏赴桂州都督任時所作。考安史之亂後,王維一直在長安任職,未曾遠赴京口(參見拙作《王維年譜》),故此詩之邢桂州當非邢濟。又開元二十九年(741)春,維自桂州北歸,嚐過潤州江寧縣(時作有《謁璿上人》詩),京口即此行需經之地,故係此詩於開元二十九年。桂州,唐州名,治所在今廣西桂林。《舊唐書·地理誌》:“桂州……天寶元年(742),改為始安郡。”“乾元元年(758),複為桂州。”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描寫了友人赴桂州就任沿途所見到的景色。其中“日落”一聯,寫日落時光線斜射到水麵上,反光強烈,江湖水麵一片白亮;當潮水湧來,碧濤滾滾,仿佛染青了整個天地。作者隻是抓住景物的某一方麵特征,略加渲染,即構成一個壯闊蒼茫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