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戍樓:此指隴關關樓。太白:即金星。《漢書·天文誌》:“太白,兵象也。”古時以為太自主兵象,由太白的出沒情況可以測知戰爭的吉凶、勝負。“看太白”指少年關心邊境戰事,希望為國出力。〔2〕迥:遠。關:指隴關。《後漢書·順帝紀》唐李賢注:“隴關,隴山之關也,今名大震關,在今隴州淠源縣西。”按,大震關故址在今甘肅清水東隴山東坡。〔3〕關西:謂函穀關以兩地。《後漢書·虞詡傳》:“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不勝:不盡,無限。〔4〕“身經”二句:偏裨(pi),偏將,副將。萬戶侯,漢置二十等爵,最高一等名通侯,又稱列侯;列侯大者食邑萬戶,稱萬戶侯。二句用李廣事。《史記·李將軍列傳》載李廣嚐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嚐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落後於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5〕“蘇武”二句:《漢書·蘇武傳》載,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單於多方脅降,武皆堅執不從,匈奴“乃徙武北海(今貝加爾湖)上無人處”,使牧羊。武既至海上,“杖漢節(使者所持信物,以竹為節杆,上綴以旄牛尾,故又稱旄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武在匈奴十九年,歸漢後,“拜為典屬同”。《漢書·百官公卿表》:“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空盡,徒然落盡;《河嶽英靈集》、《全唐詩》作“落盡”。海,指北海。此二句借詠蘇武之事,慨歎關西老將有功而得不到封賞。老將行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取胡馬騎〔1〕。
射殺山中自額虎〔2〕,肯數鄴下黃須兒〔3〕。
一身轉戰三千裏,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4〕,虜騎崩騰畏蒺藜〔5〕。
衛青不敗由天幸〔6〕,李廣無功緣數奇〔7〕。
自從棄置便衰朽〔8〕,世事蹉跎成白首〔9〕。
昔時飛箭無全目〔10〕,今日垂楊生左肘〔11〕。
路傍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12〕。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13〕。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14〕。
賀蘭山下陣如雲〔15〕,羽檄交馳日夕聞〔16〕。
節使三河募年少〔17〕,詔書五道出將軍〔18〕。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19〕。
願得燕弓射大將〔20〕,恥令越甲鳴吾君〔21〕。
莫嫌舊日雲中守〔22〕,猶堪一戰立功勳!
題解
老將行,樂府題名,郭茂倩《樂府詩集》將其收入“新樂府辭”。此詩疑作於作者在河西期間。詩歌著眼於描寫人物,主要采用敘事手法來展現老將的精神世界,並寄寓作者的情誌,一抒被壓抑者胸中的不平。詩中先敘老將自少時即英勇善戰,屢立軍功;接著寫他不僅得不到應有的封賞,反而被棄置不用,隻得回家賦閑,過淒涼的隱居生活;最後寫他“成白首”後,猶關心邊事,當強敵犯我邊境時,即熱切希望重上前線,為國立功。老將的這種熾熱的愛國感情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英雄本色非常感人,更能激起讀者對他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的憤慨。全詩敘事、抒情融合,用典多而貼切,情調慷慨悲壯,是唐代邊塞詩中的名篇。
注釋
〔1〕取:《樂府詩集》、《全唐詩》作“得”。〔2〕“射殺”句:用晉周處事。周處年輕時膂力過人,行為放縱,為害鄉裏,人們對他又怕又恨,稱“南山白額猛獸(即白額虎),長橋下蛟”,連同周處本人為“三害”。周處自知為人所惡,慨然有改勵之誌,“乃人山射殺猛獸,因投水搏蛟”,自己也棄舊圖新。事見《晉書·周處傳》、《世說新語·自新》。〔3〕肯:豈。數:猶言“讓”或“亞於”。鄴:地名,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為魏王,定都於此。故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黃須兒:指曹彰,魏武帝卞皇後第二子。“少善射禦,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從征伐,誌意慷慨”。曾率軍大破烏丸,魏武帝大喜,“持彰須曰:‘黃須兒(彰胡須黃,故雲)競大奇也!”事見《i國誌·魏書·任城威王彰傳》。〔4〕“漢兵”句:謂老將所領軍兵,臨敵迅捷,有如疾雷。《隋書·長孫晟傳》載,晟善騎射,突厥畏之,“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5〕崩騰:聯綿詞,形容紛亂。蒺藜(jílí):本植物名,布地蔓生,果實有尖刺,狀似菱而小;又鑄鐵為三角形,有尖刺如蒺藜,作戰時用作障礙物,也稱蒺藜。〔6〕“衛青”句:《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霍去病)所將常選(選擇精銳),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嚐困絕也。”趙殿成注:“天幸乃去病事,今指衛青,蓋誤用也。”按,衛、霍合傳,作者或因此而誤記。天幸,徼天之幸。〔7〕“李廣”句:李廣善騎射,曆為邊郡太守,皆以力戰得名,匈奴畏之,號為“漢之飛將軍”。然始終不得封侯。元狩四年,廣年六十餘,從大將軍衛青擊匈奴,行前,衛青曾“陰受上(武帝)誡,以為李廣年老,數奇,毋令當單於,恐不得所欲”。見《史記·李將軍列傳》。緣,因為。數,運數。奇(jī)與“偶”相對,指不吉,不順當。此句以李廣喻老將。〔8〕衰朽:指身體衰弱,武功廢退。〔9〕蹉跎(cuōtuó):時光白耽誤過去。〔10〕飛箭無全目:《文選》鮑照《擬古三首》其一:“幽並重騎射,少年好馳逐。”“石梁有餘勁,驚雀無全目。”李善注引《帝王世紀》謂,帝羿善射,吳賀使其射雀之左目,羿引弓而射,誤中右目,遂“抑首而愧,終身不忘”。箭,趙殿成注、《全唐詩》皆謂“當作雀”。無全目,謂能射中雀之一目,使之雙目不全。此句謂昔日老將射藝高超。〔11〕垂楊生左肘:《莊子·至樂》:“支離叔與滑介叔觀於冥伯之丘……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惡之。”柳,借作“瘤”,王先謙《集解》:“瘤作柳聲,轉借字。”又《爾雅-釋木》:“楊,蒲柳。”《說文》:“柳,小楊也。”故此處以“垂楊”代指“柳”。句謂老將因久不習武,肘上肌肉鬆弛下垂,如長肉瘤一般。〔12〕“路傍”二句:寫老將的退隱生活。故侯瓜,用召平事。《史記·蕭相國世家》:“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於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先生柳,用陶淵明事。陶淵明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其文雲:“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13〕“蒼茫”二句:寫老將住處的環境。蒼茫,無邊際貌;趙注本等作“茫茫”。寥落,寂寞,冷落。虛牖(yǒu),敞開的窗戶。〔14〕“令”二旬:《後漢書·耿弁傳》:“恭(耿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可固,五月,引兵據之。七月,匈奴複來攻恭……遂於城下擁絕澗水。恭於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恭仰歎曰:‘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刺山,飛泉湧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七禱。有頃,水泉奔出,眾皆稱萬歲。”“虜出不意,以為神明,遂引去。”疏勒,漢西域城國名,唐時稱怯沙,在今新疆喀什噶爾一帶。潁川使酒,《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載,漢將軍灌夫,潁川郡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犯法去官,家居長安。“為人剛直,使酒(《漢書·灌夫傳》顏注:“因酒而使氣也。”),不好麵諛”。“家累數千萬……宗族賓客為權利,橫於潁川”。後因酒酣罵坐,得罪丞相田蚧被殺。空,隻。二句意謂,老將雖不被用,仍懷抱為國守土的壯誌,不像灌夫那樣隻會借酒發脾氣罵人。〔15〕賀蘭山:又名阿拉善山,綿亙於今寧夏西北部。陣如雲:指戰陣密布。此句謂前線有戰事。〔16〕羽檄(xí):征調軍隊的緊急文書。上插鳥羽,以示速疾。《漢書·高帝紀》:“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17〕節使:使臣。古時使臣持天子給予的符節作為信物,故稱節使。三河:漢時以河東、河內、河南三郡為j河,轄境在今山西西南部及河南北部一帶。〔18〕“詔書”句:《漢書·匈奴傳》:“本始二年……遣禦史大夫田廣明為祁連將軍,四萬餘騎出西河;度遼將軍範明友,三萬餘騎出張掖;前將軍韓增,三萬餘騎出雲中;後將軍趙充國為蒲類將軍,三萬餘騎出酒泉;雲中太守田順為虎牙將軍,三萬餘騎出五原。凡五將軍兵十餘萬騎,出塞各二千餘裏。”此用其事,謂天子下詔大發士卒,分道出兵。〔19〕動星文:謂寶劍上的七星紋閃閃發光。星文,即七星文,參見《贈裴曼將軍》注〔1〕。二句寫老將準備參加戰鬥。〔20〕燕弓:古時燕地所產角弓著稱於世,故雲。《文選》左思《魏都賦》:“燕弧盈庫而委勁。”李周翰注:“燕弧,角弓,出幽、燕地。”大:宋蜀本、元本等作“天”。〔21〕“恥令”句:《說苑·立節》載:“越甲(兵)至齊,雍門子狄請死之”,齊王問其故,對曰:昔者王獵於囿,左轂(車輪中心插軸的部分)嗚,車右請死之,“今越甲至,其鳴(驚擾)吾君也,豈左轂之下哉?車右可以死左轂,而臣獨不可以死越甲也?”遂刎頸而死。越人聞之,引甲而歸。此句即用其事,謂恥於讓敵軍入境,驚擾君主。〔22〕舊日雲中守:指魏尚。尚漢文帝時為雲中太守,“軍市租盡以給士卒,出私養錢(薪俸),五日一殺牛,以饗(款待)賓客、軍吏、舍人,是以匈奴遠避,不近雲中之塞;虜嚐一入,尚帥車騎擊之,所殺甚眾”。後因報功狀上所書與實際情況相比少了六顆首級而坐罪,被免官,罰充苦役。馮唐為魏尚鳴不平,對文帝說:“陛下雖得李牧,不能用也。”文帝即日令馮唐持節赦尚罪,複以為雲中太守。見《漢書·馮唐傳》。雲中,漢郡名,治所在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此句以被削職的雲中守魏尚喻老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