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助詞,無義。黃花川:《嘉慶一統誌》卷二三七:“黃花川,在陝西鳳縣東北。《寰宇記》:大散水出黃花縣(在今鳳縣東北)東界大散嶺,流逕縣西上,去城十步,《水經》雲,大散水入黃花川。”〔2〕趣途:走過的路程。趣,趨。此二句寫逐水而行,水流曲折蜿蜒於山問。〔3〕漾漾:水搖動貌。靜嘉堂本、《文苑英華》等作“演漾”。荇(xìng):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開花,色黃。〔4〕澄澄:水清澈貌。葭(jiā)葦:蘆葦。〔5〕澹:恬靜。〔6〕盤石:磐石,大石。

曉行巴峽

際曉投巴峽〔1〕,餘春憶帝京〔2〕。

晴江一女浣〔3〕,朝日眾雞嗚。

水國舟中市〔4〕,山橋樹杪行〔5〕。

登高萬井出,眺迥二流明〔6〕。

人作殊方語〔7〕,鶯為舊國聲〔8〕。

賴多山水趣,稍解別離情。

題解

巴峽,今湖北巴東縣西有巴峽,位於巫峽之東。然據《水經注》卷三四載,其地“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乃一人煙稀少之域,同本詩所描寫的景象不合,故本詩之巴峽,當另有所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仇兆鼇注:“舊注:巴縣有巴峽。”按,長江自巴縣(今重慶)至涪州(今重慶涪陵)一段多山峽,有黃葛峽、明月峽、雞鳴峽、銅鑼峽、石洞峽、黃草峽等,見《華陽國誌》卷一、《水經注》卷三三、《嘉慶一統誌》卷三八七。這些山峽因都在古巴縣或巴郡境內,故統稱為巴峽。杜詩與本詩之巴峽皆指此。本詩作於遊蜀時,描寫遊蜀時所見到的新異景象和在外作客的心情。其中“山橋樹杪行”之句,帶有濃厚的畫意,融中國畫“移遠就近”的空間意識和畫法入詩(參見宗白華《藝境·中國詩畫中所表現的空間意識》)。

注釋

〔1〕際曉:天剛亮。際,適當其時。〔2〕餘春:暮春。〔3〕浣(huàn):洗滌。〔4〕“水國”句:渭近水之地,人們多在舟中作買賣。〔5〕山橋:指山岩間架木而成的棧道。〔6〕眺迥:望遠。二流:其一為長江,另一當指在巴峽一帶入江的河流(如嘉陵江、玉麟江、龍溪河等)。〔7〕殊方:異鄉。〔8〕舊國:故鄉。

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1〕,車馬去閑閑〔2〕。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3〕。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4〕,歸來且閉關〔5〕。

題解

嵩山,又稱嵩高山,在今河南登封北。此詩作於開元二十二年(734)秋,時作者在嵩山隱居。詩的前四句寫歸山途中所見風景,情調閑適;後四句通過對荒城古渡、秋山落日蕭索景象的刻畫,表現出詩人歸隱後的落寞心情,。景與情契合交融。全詩寫得平淡自然,元方回評道:“閑適之趣,澹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嚐不工者,此詩是也。”(《瀛奎律髓》卷二三)

注釋

〔1〕“清川”句:陸機《君子有所思行》:“曲池何湛湛,清川帶華薄。”〔2〕閑閑:往來自得貌。〔3〕“暮禽”句:陶淵明《飲酒》其五:“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4〕迢遞:高貌。〔5〕閉關:閉門。

獻始興公時拜右拾遺

寧棲野樹林〔1〕,寧飲澗水流;

不用坐粱肉〔2〕,崎嶇見王侯〔3〕。

鄙哉匹夫節,布褐將白頭〔4〕!

任智誠則短,守仁固其優〔5〕。

側聞大君子〔6〕,安問黨與仇〔7〕。

所不賣公器〔7〕,動為蒼生謀〔9〕。

賤子跪自陳〔10〕,可為帳下不〔11〕?

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12〕!

題解

始興公,即開元賢相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廠東韶關)人。開元二十一年十二月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加中書令,二十三年三月九日進封始興縣子。,參見兩《唐書》本傳、明成化九年韶州刊本《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附錄“誥命”。右拾遺,官名,唐中書省置右拾遺二人,掌供奉諷諫。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加中書令後,王維曾獻《上張令公》詩求九齡汲引;二十三年九齡擢王維為右拾遺後,王維又進獻此詩(其時當在九齡進封始興縣子後)。王維作此詩時,當尚在嵩山。詩中頌揚張九齡用人公正無私,唯賢是舉;視官爵為公有之物,不隨意假人;選拔官吏,能為蒼生著想。從這些話裏,也可了解王維的政治理想。得到九齡的擢拔後,王維精神振奮,熱切希望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這種情緒在詩中有所流露。

注釋

〔1〕寧:寧願。〔2〕坐粱肉:猶言為了得到富貴生活。坐,猶“致”;趙注本等作“食”。鮑照《觀圃人藝植》:“居無逸身伎,安得坐粱肉。”粱肉,謂美食佳肴。〔3〕崎嶇:不安貌(據《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李善注)。〔4〕“鄙哉”二句:謂因為有這種樸鄙的平民節操,我準備終身不為官!匹夫,平民。布褐(hè),粗布衣服,平民所服。〔5〕“任智”二句:意渭若論取用才智,那確乎是我的所短;而保持仁德,卻是我的長處。〔6〕側聞:從旁聽說。大君子:指張九齡。〔7〕“安問”句:語本劉琨《重贈盧諶》:“重耳(晉文公)任五賢(指趙衰等),小白(齊桓公)相射鉤(射鉤者,指管仲)。苟能隆二伯(指齊桓、晉文),安問黨(指五賢)與仇(指管仲)?”此言張九齡用人公正無私,不問是同黨還是仇人。〔5〕公器:公有之物。《莊子·天運》:“名,公器也,不可多取。”《舊唐書·張幾齡傳》載,開元十二三年,“幾齡言於(張)說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次焉。”句謂九齡不出賣國家的官爵。〔9〕動:舉動,行動。蒼生:老百姓。〔10〕“賤子”句:語本應璩《百一詩》其一:“避席跪自陳,賤子實空虛。”賤子,作者自謙之稱。〔11〕帳下:謂下屬。不:通“否”。〔12〕“感激”二句:謂任用我,如出於公正之議,將使自己感動奮發;如有所偏私,則不是自己所追求的。感激,感動奮發。曲私,偏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