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岐州源長史歸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論?

秋風正蕭索〔1〕,客散孟嚐門〔2〕。

故驛通槐裏,長亭下槿原〔3〕。

征西舊旌節,從此向河源〔4〕。

題解

岐州,唐州名,天寶元年改為扶風郡,治所在今陝西鳳翔。長史,官名。唐製,上、中州各置長史一人,掌協助州刺史處理政務。歸,指歸岐州。崔常侍:即崔希逸。希逸開元二十四年秋遷河西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兼左散騎常侍、禦史中丞,二十六年五月改河南尹,“自念失信於吐蕃,內懷愧恨,未幾而卒”。參見王維《為崔常侍祭牙門薑將軍文》、《舊唐書·牛仙客傳》、《新唐書·玄宗紀》、《通鑒》卷二一四。所謂“失信於吐蕃”,指希逸曾與吐蕃乞力徐訂盟,各去守備,互不侵犯;後內給事趙惠琮等自欲求功,矯詔令希逸襲吐蕃,希逸不得已而出兵,大破之。常侍,唐門下省置左散騎常侍二人,中書省置右散騎常侍二人,掌侍奉規諷,備顧問應對。王維自開元二十五年夏至二十六年夏在河西崔希逸幕中。此詩作於二十六年秋,時王維在長安。此詩所送之人,原是作者在崔希逸幕中任職時的同僚。這時希逸已卒,幕中士散。所以,在這首詩中,不僅表現朋友別離的傷感,還流露了作者對希逸的崇仰推重、哀挽懷念之意,詩歌蘊含的感情是深厚和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