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蕭索:淒涼。〔2〕孟嚐:盂嚐君田文,齊人,戰國四公子之一。曾相齊,門下養賢七食客數千人。事見《史記·孟嚐君列傳》。此處以孟嚐君喻崔希逸,言崔卒後,幕中僚屬已四散。〔3〕槐裏:漢縣名,見《漢書·地理誌》。唐時屬京兆府興平縣,在今陝西興平東南。又為驛名,《長安誌》卷一四:“槐裏驛在(興平縣)郭下,東至鹹陽驛四十五裏,西至武功驛六十五裏。”長亭:古時在驛道兩旁,每隔十裏設一亭,為官吏與行旅往來停留止息之昕,且負有維持社會治安及“郵傳”之職責。漢時設“十裏一亭”、“五裏一郵”(見《漢書·百官公卿表》、《漢官儀》),後又變而為十裏一長亭、五裏一短亭,庾信《哀江南賦》:“十裏五裏,長亭短亭。”槿(jǐn)原:趙殿成注:“秦中地名,未詳所在。”按,尋繹詩意,槿原應是亭名。宋之問《魯忠王挽詞三首》其一:“日慘鹹陽樹,天寒渭水橋。”其二:“人悲槐裏月,馬踏槿原霜。別向天京北,悠悠此路長。”詩寫魯忠王出殯隊伍自長安過渭橋西北行所過之地,槿原估計應在鹹陽或槐裏附近。此二句寫源長史自長安還岐州途中經行之地。〔4〕征西:河西節度使掌管唐西部邊地的防務,故稱“征西”。又漢魏將軍之名號有“征西”。旌節:唐節度使的信物。《新唐書·百官誌》:“(節度使)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時崔希逸已卒,故雲“舊旌節”。河源:黃河之源。古代關於黃河之源,有多種不同說法。《史記·大宛列傳》:“於闐之西,則水皆西……其南,則河源出焉。”《漢書·張騫傳》:“漢使窮河源……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日昆侖雲。”《文選》江淹《雜體詩三十首·左記室詠史》:“當學衛霍將,建功在河源。”劉良注:“河源,即西域。”此二句謂崔卒後,河兩之軍從此將遠征絕域。按,崔希逸守河西,以睦鄰安邊為宗旨,王維《送懷州杜參軍赴京選集序》雲:“猗元帥(崔希逸)之理也……雄戟罕耀,角弓載橐,秉工者師,不邀奇功。”所以這裏作者慨歎,崔卒

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1〕。

借問襄陽老〔2〕,江山空蔡洲〔3〕。

題解

孟浩然,盛唐著名詩人,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浩然卒於開元二十八年(740),見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這一年秋冬之際,王維知南選赴嶺南,途經襄陽,這時襄陽詩人孟浩然辭世不久,王維因賦此詩哭之。殿中侍禦史,官名,唐禦史台置殿中侍禦史六人,從七品下,掌殿庭供奉之儀,有違失者則糾察之。知,主持,執掌。南選,“選”指官吏的銓選。唐製,六品以下官吏的銓選,由吏部和兵部負責,每年一次,在京師舉行。其嶺南、黔中郡縣官吏的銓選,則每四年一次,由朝廷選派京官為選補使,赴當地主持進行,謂之南選。當時嶺南選所設在桂州(今廣西桂林)。參見《通典》卷一五、《新唐書·選舉誌》、《唐會要》卷七五。詩題《萬首唐人絕句》作“哭孟襄陽”。此詩筆墨簡淨而含蘊豐富,清黃培芳評雲:“王、孟交情無間而哭襄陽之詩隻二十字,而感舊推崇之意已至。”(翰墨園重刊本《唐賢三昧集箋注》卷上)

注釋

〔1〕漢水:源出陝西寧強縣北嶓塚山,東流入湖北省,經襄樊南流,至武漢入長江。以上二句《唐詩紀事》作“故人今不見,日夕漢江流”。〔2〕“借問”句:謂向“襄陽老”尋問“故人”。〔3〕空:隻,隻有。蔡洲:在今襄樊東南漢水折而南流處,以東漢末蔡瑁嚐居此而得名。《水經注》卷二八《沔水》:“沔水(即漢水)又東南經蔡洲。漢長水校尉蔡瑁居之,故名蔡洲。”此句意謂,故人已卒,隻有江山尚在!

漢江臨眺

楚塞三湘接〔1〕,荊門九派通〔2〕。

江流天地外〔3〕,山色有無中〔4〕。

郡邑浮前浦〔5〕,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6〕。

題解

漢江,即漢水。臨眺,登高遠望;趙注本等作“臨泛”。此詩開元二十八年(740)知南選途經襄陽時所作。參見上詩

題解詩寫在襄陽漢江邊登高望遠所見到景色。首聯以想象之筆,描畫了漢江的地理形勢。中二聯寫景,意境高曠,氣象壯大。“江流”甸極言漢江的浩淼,“山色”句寫在江邊眺望遠山,山色淡到極點,若有若無,似隱似現。作者以極簡潔之筆,把那由於距離極遠而迷離朦朧、變幻不定的山色,逼真、傳神地表現出來,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廣大空間。此句曆來為詩人們所追慕和承用,如宋陳岩肖《庚溪詩話》卷下:“六一居士(歐陽修)平山堂長短句雲:‘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豈用摩詰詩耶?”“郡邑”二句著“浮”、“動”二字,增強了景物的動態,使藝術形象更加活躍鮮明。元方回說:“右丞此詩……足敵孟(浩然)、杜(甫)嶽陽之作。”(《瀛奎律髓》卷一)所言甚是。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