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鐃吹(náochuì):即鐃歌,亦日鼓吹,本軍樂,後鹵簿、殿庭、道路亦用之。參見《樂府詩集》卷一六“鼓吹曲辭”解題。又唐時分鼓吹樂為五部,其三即鐃吹。參見《樂府詩集》卷:二一“橫吹曲辭”解題。此謂出發時奏樂。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鎮江。唐時潤州治所即設於此。〔2〕洞庭:即洞庭湖。邢此行蓋自京口溯江而上,過洞庭、經湘水赴桂州。〔3〕赭圻(zhěqí):古城名,在今安徽繁昌西北。《元和郡縣誌》卷二八宣州南陵縣:“赭圻故城在縣西北一百三十裏,西臨大江,吳所置赭圻屯處也。”將:猶“與”。赤岸:《文選》郭璞《江賦》:“鼓洪濤於赤岸。”呂向注:“赤岸,山名。”《嘉慶一統誌》卷七三:“赤岸山,在(江寧府)六合縣(今江蘇六合)東南四十裏。”山南臨長江,土石皆赤。赤岸與赭圻皆邢溯江西行途中必經之地。〔4〕擊汰:以槳擊水。汰,水波。《楚辭·九章·涉江》:“乘舲船餘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揚黔(líng):謂劃船前進,猶如飛揚。舲,有窗子的船。〔5〕“明珠”二句:《後漢書·孟嚐傳》載,嚐遷任合浦(治所在今廣西合浦東北)太守,郡不產糧米,而海出珠寶。先時太守,大都貪穢,責成百姓采珠,無有限度,珠因漸徙於鄰郡界,於是合浦貧者死餓於道。嚐到任,革易前弊,“曾未逾歲,去珠複還,百姓皆反其業,商貨流通,稱為神明”。逐,隨。使臣星,《後漢書·李邰傳》載,和帝遣二使者微服赴益州,途中宿於李邰舍,“時夏夕露坐,邰因仰觀問曰:‘二君發京師時,寧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驚相視曰:‘不聞也。’問何以知之,邰指星示曰:‘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後遂稱使者為使星或使臣星。此指邢桂州。二句意謂,明珠當隨邢的到任而複還,指邢到任後一定會為百姓造福。

贈裴雯將軍

腰間寶劍七星文〔1〕,臂上雕弓百戰勳〔2〕。

見說雲中擒黠虜〔3〕,始知天上有將軍〔4〕!

題解

裴旻(mín),《新唐書·文藝傳中》:“文宗時,詔以白(李白:歌詩、裴曼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曰:“曼嚐與幽州都督刊儉北伐(按,事在先天元年,見《通鑒》卷二一○),為奚所圍,旻舞刀立馬上,矢四集,皆迎刀而斷,奚大驚引去。後以龍華軍使守北平。”《全唐文》卷四三一李翰《裴將軍曼射虎圖讚序》雲:“開元中,山戎寇邊,玄宗命將軍守北平州,且充龍苑(當作“華”)軍使。以捍薊之北門。公嚐率偏軍,橫絕漠,策匹馬,陷重圍。”“聲振北狄,氣懾東胡,棱威大矣!”卷三五二樊衡《為幽州長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節度副使、右羽林大將軍烏知義,即令都護裴是理兵述職,大閱於鬆林。”(按,薛楚玉開元二十年為幽州長史,次年兵敗被代,見兩《唐書·契丹傳》)《新唐書·吐蕃傳上》:“又信安王豐書出隴西,拔石堡城,即之置振武軍,獻俘於廟(按,事在開元十七年,見《通鑒》卷二一三)。帝以書賜將軍裴昊日……於是士益奮。”又《宰相世係表》載:“(裴)旻,左金吾大將軍。”據以上記載,裴旻當主要活動於開元年間,詩疑亦作於開元時,具體年代無考,姑係於此。這首贈給裴雯將軍的詩,頌揚了將軍的勇武善戰。

注釋

〔1〕七星文:《吳越春秋》卷:三伍子胥奔吳,至江,漁父渡之,子胥解劍相贈,曰:“此吾前君之劍,中有七星,價直百金,以此相答。”其後詩文中描寫寶劍,遂每用“七星”或“七星文”來形容。隋煬帝《白馬篇》:“文犀六屬鎧,寶劍七星光。”吳均《邊城將四首》其一:“刀含四尺影,劍抱七星文。”〔2〕雕弓:鏤刻有花紋的弓。〔3〕見:猶“聞”。雲中:見《老將行》注〔22〕。黠(xi6)虜:狡猾的敵人。〔4〕“始知”句:形容裴神武異常,乃天上之將軍。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天官動將星〔1〕,漢地柳條青。

萬裏鳴刁鬥,_二軍出井陘〔2〕。

忘身辭鳳闕〔3〕,報國取龍庭〔4〕。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5〕!

題解

都督,官名,唐時在全國部分州郡設大、中、下都督府,府各置都督一人,掌督諸州軍事,並兼任駐在州的刺史。代州,唐州名,治所在今山西代縣。《舊唐書·地理誌》:“代州中都督府……督代、忻、蔚、朔、靈五州。”“天寶元年,改為雁門郡,依舊為都督府。乾元元年,複為代州。”此詩或是天寶元年代州改為雁門郡之前所作,具體時間不詳,姑係於此。得青字,古人相約賦詩,規定若幹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而賦,“得青字”即拈得青字韻。這是一首送人出塞的詩。詩中通過寫出征,歌頌了將軍的英雄氣概和報國壯誌。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九說:“右丞五言律有二種,一種以清遠勝,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也;一種以雄渾勝,如‘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是也,當分別觀之。”所論極是。

注釋

〔1〕天官:指天上星座。《史記·天官書》索隱:“案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將星:星名。《隋書·天文誌》:“天將軍十二星,在婁北,主武兵。巾央大星,天之大將也;外小星,吏士也。大將星搖,兵起,大將出;小星不具,兵發。”“動將星”即謂將星搖動,大將出征。〔2〕刁鬥:古代行軍用具。《史記·李將軍列傳》集解:“以銅作鐎器,受一鬥(容一鬥糧食),晝炊飲食,夜擊持行,名曰刁鬥。”井陘(xíng):又稱土門關,亦日井陘口,在今河北井陘北井陘山上二。《元和郡縣誌》卷一七恒州獲鹿縣:“井陘口今名土門口,在縣西南十裏,即太行八陘之第五陘也。四麵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二句寫唐軍開赴前線。〔3〕風闕:《史記·孝武本紀》:“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幹門萬戶。”“其東則風闕,高二十餘丈。”後泛指帝王宮闕。句指趙都督辭別天子出征。〔4〕龍庭:又稱龍城,匈奴單於祭天地鬼神之所。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5〕間:宋蜀本、《文苑英華》作“中”。老一經:老死於一部經書(指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