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單車:單車獨行,不帶隨從。〔2〕“報國”句:謂出塞為報國,豈敢邀求功勳。〔3〕見:音義同“現”。逐:追隨。張征虜:三國蜀將張飛,官征虜將軍。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成稱羽、飛,萬人之敵也”。見《三國誌·蜀書·張飛傳》。此借指猛將。〔4〕霍冠軍:即西漢名將霍去病。以其嚐封冠軍侯,故稱。霍前後凡六擊匈奴,斬獲十餘萬人,立下赫赫戰功。事見《史記》本傳。〔5〕蓬:蓬草。其根短,秋枯時,風卷而飛。〔6〕倚長劍:拄長劍。或釋為“佩長劍”。《文選》江淹《雜體詩三十首·鮑參軍戎行》李周翰注:“倚,佩也。”

送劉司直赴安西

絕域陽關道〔1〕,胡沙與塞塵。

三春時有雁〔2〕,萬裏少行人。

苜蓿隨天馬,蒲桃逐漢臣〔3〕。

當令外國懼,不敢覓和親〔4〕。

題解

司直,唐大理寺置司直六人,從六品上,掌出使推核。安西,即安西節度,又稱四鎮或磧西節度。景雲元年以安西都護兼四鎮經略大使,至開元六年始用節度之號。統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鎮,治龜茲城(今新疆庫車),兵二萬四千。此詩寫送人赴安西從軍,疑當作於安史之亂前,說見上詩

題解王維五言律中有一種以雄渾勝者,本詩即其一例。清沈德潛說:“一氣渾淪,神勇之技。”(《唐詩別裁》卷九)黃培芳評曰:“此是雄渾一派,所謂五言長城也。”(翰墨園重刊本《唐賢三昧集箋注》卷上)

注釋

〔1〕絕域:極遠的地域。陽關:古關名,西漢置,唇時尚存,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與玉門關同為我國古代通往西域的門戶。〔2〕三春:春季三個月。〔3〕苜蓿(mùxū):牧草名,原產於西域。天馬:指大宛(漢西域國名)良馬。蒲桃:亦作蒲陶,即葡萄,原產於西域。逐:隨。按,此二句指漢武帝遣李廣利伐大宛取良馬,苜蓿、葡萄亦隨之傳入中國事。《漢書·西域傳》:“大宛左右以蒲陶為酒……俗嗜酒,馬嗜苜蓿。宛別邑七十餘賊,多善馬,馬汗血,言其先天馬子也。”“於是天子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將兵前後十餘萬人伐宛,連四年,宛人斬其王母寡首,獻馬三千匹。”“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漢使采蒲陶、苜蓿種歸。”〔4〕覓:求。和親:渭與敵議和,結為姻親。漢初對待匈奴即采用和親之策。此二句承上二句而言,意謂應當像漢武帝那樣使外國畏懼,不敢求與中國和親。

送平淡然判官

不識陽關路,新從定遠侯〔1〕。

黃雲斷春色,畫角起邊愁〔2〕。

瀚海經年到〔3〕,交河出塞流〔4〕。

須令外國使,知飲月支頭〔5〕。

題解

此詩寫送人赴安西或北庭從軍,寫作時間當同上詩。清姚鼐評此詩曰:“此首氣不逮‘絕域’一首(《送劉司直赴安西》),而工與相埒。”(《五言今體詩鈔》卷二)

注釋

〔1〕定遠侯:即班超,東漢班固之弟。明帝時,奉命出使西域,前後經營西域三十一年,使西域五十餘國全部內附,以功封定遠侯。事見《後漢書。班超傳》。此借指唐安西或北庭(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節度使。〔2〕畫角:參見《從軍行》注〔1〕。〔3〕瀚海:指大沙漠。經年到:極言其地之遙遠。到,趙注本等作“別”。〔4〕交河:《元和郡縣誌》卷四。西州交河縣:“交河出縣北天山,水分流於城下,因以為名。”唐西州交河縣,即漢車師前王治所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約五公裏處。〔5〕“知飲”句:見《燕支行》注〔16〕。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裛輕塵〔1〕,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題解

詩題《樂府詩集》、《全唐詩》作《渭城曲》。郭茂倩曰:“《渭城》,一曰《陽關》,王維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詩,後遂被於歌。劉禹錫《與歌者詩》雲:‘舊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對酒詩》雲:‘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即‘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渭城》《陽關》之名,蓋因辭雲。”(《樂府詩集》卷八○)按,《渭城曲》又謂之《陽關三疊》,蓋二、三、四句皆疊唱,故稱。參見蘇軾《仇池筆記·陽關三疊》。這首詩疑作於安史之亂前,參見《送張判官赴河西》

題解

這是一首送友人出使安西的詩,以它的“氣度從容,風味雋永”,屢被後人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見王士稹《帶經堂詩話》卷四等)。詩的前兩句先寫別景,用美好的景物反襯離別的憂傷。後兩句接寫別情,悠長不露,含蘊無窮。明李東陽《麓堂詩話》評論這兩句詩說:“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從這短短的兩句詩中,不僅可以感受朋友惜別的依依深情,還能體味出詩人對遠行友人的關懷體貼之意。然而這種綿綿情意,詩中又並未說破,所以十分耐人尋味。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兩句詩又極其平易、自然,“自是口語而千載如新”(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所以至今猶膾炙人口。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