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渭城:地名。漢改秦成陽縣為新城縣,不久又改為渭城縣(見《漢書·地理誌》),至唐時,屬京兆府成陽縣轄地,在今陝西成陽東北。裛(yì):亦作“澠”,濕潤。
相思
紅豆生南國〔1〕,秋來發幾枝〔2〕。
勸君多采擷〔3〕,此物最相思。
題解
唐範攄《雲溪友議》卷中《雲中命》曰:“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竄辱……唯李龜年奔迫江潭。”“龜年曾於湘中采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秋來發幾枝。贈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又:‘清風朝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此辭皆王右丞所製,至今梨園唱焉。歌闋,合座莫不望南幸而慘然。“據此,知本詩當作於安史之亂前。這首詩巧妙地借助紅豆的象征義,委婉、含蓄地表現出了深長的相思之情。末兩句叻對方多采紅豆,是希望對方勿忘我;希望對方勿忘我,正表明我唯以忘掉對方。“相思”的涵義廣泛,可指男女思戀,也可指朋友司思慕。據上述《雲溪友議》的記載,則這首詩又能觸發起人們的思君憂國之情,極富於啟示性。乍看去,這首詩語言淺顯,平淡無奇;細玩味,則覺其語淺情深,言直意曲,能喚起讀者的豐富聯想,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
注釋
〔1〕紅豆:相思木所結子,產於亞熱帶地區。古時用它來象征相思。《文選》左思《吳都賦》劉淵林注:“相思,大樹也。”“其實(赤)如珊瑚,曆年不變。”唐李匡義《資暇集》卷下:“豆有圓而紅、其首烏者,舉世呼為相思子,即紅豆之異名也。”“李善雲其實赤如珊瑚是也。”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五:“相思子生嶺南,樹高丈餘,……其花似皂莢,其莢似扁豆,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紅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飾。”梁武帝《歡聞歌》其二:“南有相思木,含情複同心。”〔2〕“秋來”句:指樹上長出若幹枝紅豆莢果。莢果初生時極小,在樹梢上不為人所見,等到秋天長大成熟,才被發現,故雲“秋來發幾枝”。幾,《萬首唐人絕句》、《全唐詩》作“故”。〔3〕勸:《唐詩紀事》作“贈”,《全唐詩》作“願”。多:《萬首唐人絕句》作“休”。擷(xié):摘取。
失題
清風明月苦相思〔1〕,蕩子從戎十載餘。
征人去日殷勤囑〔2〕,歸雁來時數寄書〔3〕。
題解
此詩作於安史之亂前,說見上詩
題解
詩題《萬首唐入絕句》作《李龜年所歌》,《樂府詩集》作《伊州第一疊》(未署作者姓名),《全唐詩》作《伊州歌》。這首詩描寫一位婦女在月明風清的夜晚,思念她出征多年未歸的丈夫的痛苦心情。良宵更易勾起對親人的思念,此詩首句即道出了人們生活中的這一普遍的經驗,能激起讀者的種種聯想。接下“隻說‘蕩子從戎十載餘’,而十餘年的相思苦情自然湧出。隻提去日‘歸雁來時數寄書’的殷勤囑咐,而今日由於一直盼不到征人音信所產生的絕望和焦慮情緒自然流露”(陳貽焮《唐詩論叢》第87頁)。可見此詩雖明白如話,但蘊含的感情卻很豐富、深厚。
注釋
〔1〕清:《樂府詩集》作“秋”。明:《雲溪友議》、《萬首唐人絕句》作“朗”。苦相思:《樂府詩集》作“獨離居”。〔2〕征人:即“蕩子”。〔3〕“歸雁”句:古有雁足係書的說法,故雲。此句為思婦對征人囑咐的話。寄,《雲溪友議》、《萬首唐人絕句》、《唐詩紀事》作“附”。
輞川集並序
餘別業在輞川山穀,其遊止有孟城坳〔1〕、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木蘭柴、茱萸沜、宮槐陌、臨湖亭、南坨、欹湖、柳浪、欒家瀨、金屑泉、白石灘、北姹、竹裏館、辛夷塢、漆園、椒園等,與裴迪閑暇各賦絕句雲爾〔2〕。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3〕,古木餘衰柳。
來者複為誰?空悲昔人有〔4〕。
題解
輞川,王維的別業,在陝西藍田縣南輞穀內。《長安誌》卷一六:“輞穀在(藍田)縣南二十裏。”‘清源寺,在縣南輞穀內,唐王維母奉佛山居,營草堂精舍,維表乞施為寺焉。”輞穀是一條長二十餘華裏、多數地段寬約二百至五百米的峽穀,成西北、東南走向,其北口在藍田縣城南八華裏。穀中有一條輞水(又稱輞穀水)流貫。輞川之“川”,大抵為平川之意,蓋係沿輞水而形成的一道山中平川,故稱輞川。王維輞川別業地處輞穀南端,原為宋之問藍田別墅(見《唐國史補》卷上、《舊唐書·王維傳》),後維得之,複加營治。說詳拙作《輞川別業遺址與王維輞川詩》(載《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4期)。《輞川集》為王維與裴迪歌詠輞川之五絕(各二十首)的合集。王維得輞川別業在天寶初,自得別業後至天寶十五載(756)陷賊前,維每每在公餘閑暇或休假期間回輞川小憩(參見拙作《王維年譜》),他寫的與輞川有關的詩歌皆作於此期間,具體年代則難以確切考定。現將本書選入的與輞川有關的詩歌編排在一起(起於《輞川集》,訖於《秋夜獨坐》),以便於賣者了解王維在輞川的隱逸生活和詩歌創作。《孟城坳》是《輞川集》中的第一首,裴迪同詠曰:“結廬古城下,時登古城上。古城非疇昔,今人自來往。”胡元烘《重修輞川誌》卷二:“孟城坳,土人呼勾關,即此。”可見孟城是一處古關城。這處古關城應該是南朝宋式帝劉裕征關中時在藍田修築的思鄉城(城旁多柳,又名柳城)。沈詳《輞川別業遺址與王維輞川詩》。坳(ào),山間平地。詩的首二句寫新住地旁邊的古城,僅餘幾株衰柳,語中含不盡今古盛衰之慨。三、四句說後我而來此居住的人為誰,不得而知,隻有為此也昔日的主人而悲傷。蓋悲世事遷流,昔人已逝!今日自己悲昔人,安知他日來者不悲自己?“四句中無限曲折,含蓄不盡”(清李鍈《詩法易簡錄》)。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