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1〕,山中發紅萼〔2〕。

澗戶寂無人〔3〕,紛紛開且落。

題解

辛夷,一名木筆,落葉喬木。其花初出時,苞長半寸,尖銳如筆頭;及開,似蓮花,有桃紅、紫二色。塢(wù):四麵高中間低的穀地。尋繹詩意,蓋因山坳中有辛夷樹,遂名辛夷塢。這首詩寫美麗的辛夷花在絕無人跡的山澗旁靜悄悄地自開自落,非常平淡,非常自然,沒有目的,沒有意識;詩人的心境,也猶如這遠離人世的辛夷花一般,他好像已忘掉自身的存在,而與那辛夷花融合為一了。在這裏,詩人找到了客觀景物與自己的主觀感情的契合點,所以詩中雖隻是寫景,卻表現出了詩人的離世絕俗、超然出塵的思想情緒。由於詩人的這種思想情緒,是借助於平凡的景物形象來表現的,因此詩歌便顯得不激切,不怒張,既蘊藉含蓄,又衝和平淡。

注釋

〔1〕“木末”句:辛夷花如芙蓉(蓮花),而開於木末,故雲。《楚辭·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裴迪同詠曰:“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木末,樹梢。〔〕紅萼〔è〕:指紅色花苞。萼,在花瓣下部的一圈綠色小片。〔3〕澗戶:澗中的居室。盧照鄰《羈臥山中》:“澗戶無人跡,山窗聽鳥聲。”

漆園

古人非傲吏〔1〕,自闕經世務〔2〕。

偶寄一微官〔3〕,婆娑數株樹㈩。

題解

此詩借寫莊周以自況,表示自己卜居輞川非是性傲,實在是因為缺少治理世事的才幹。這已不是牢騷,而是年長“識道”後的心聲。此時詩人的用世之誌已銷減殆盡。宋朱熹說:“餘平生愛王摩詰詩雲:‘漆園非傲吏……’。以為不可及,而舉以語人,領解者少。”(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甲編卷六《朱文公論詩》)朱熹喜愛此詩,或許是因為它富有理趣,耐人尋味。此詩如不視為引古自況,還真提示了曆史上的一種現象:不少著名隱士確實缺少治理世事的才幹。

注釋

〔1〕"古人”句:古人,《鶴林玉露》作“漆園”。《文選》郭璞《遊仙詩七首》其一:“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漆園傲吏,指莊子,名周,蒙人,嚐為蒙漆園吏。楚威王聞其賢,遣使聘之,許以為相,周堅執不從,曰:“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誌焉。”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此句一反郭詩之意,謂莊周並非傲吏。〔2〕經:治理。務:《鶴林玉露》作“具”。此句謂莊周不出來任事,是由於自己缺少治理世事的才幹。〔3〕寄:依。微官:指漆園吏。〔4〕婆娑(suō):《文選》班固《答賓戲》:“婆娑乎術藝之場。”李善注:“婆娑,偃息也。”句謂偃息於林下。

輞川新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諼〔1〕。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2〕。

複值接輿醉〔3〕,狂歌五柳前〔4〕。

題解

秀才,唐初試士設秀才、進士等科,高宗永徽二年(651)罷秀才科,其後遂以秀才為進士(唐時凡應進士試者皆謂之進士)之通稱。《唐國史補》卷下:“進士為時所尚久矣……其都會謂之舉場,通稱謂之秀才。”“得第謂之前進士。”裴迪,見《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裏訪呂逸人不遇》題解。這首詩描寫雨後新晴,寒山之色轉為蒼翠,本來已漸枯涸的秋水又潺諼地流著,蟬兒在樹上也越叫越歡。詩人拄著手杖站在柴門外看秋色,愉快地傾聽著晚風送來陣陣悅耳的蟬鳴。不遠處,渡頭人散,隻剩下落日的餘照,村落裏有幾家人家做晚飯,炊煙嫋嫋而上。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秋日山村雨後的風景圖畫,那閑居田園、悠然自得的“高人王右丞”的自我形象,也疊印在這畫中了。在這首詩裏,“渡頭”一聯所刻劃的景物形象,特別生動逼真。《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評王維詩的一段話說:“‘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這‘餘’字合‘上’字,難為他怎麼想來!”這兩個字皆千錘百煉而出以自然。著一“餘”字,即把黃昏日落仍在延續著的漸進過程準確地表現了出來;用一“上”字,又使“孤煙”產生了持續升騰的動態。它們的使用,增強了詩歌的畫意。

注釋

〔1〕潺湲(yuán):水流貌。〔2〕墟裏:村落。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其一:“暖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3〕接輿:即楚狂接輿,春秋楚隱士,佯狂遁世,躬耕而食,嚐歌而過孔子,曰:“鳳(喻孔子)兮鳳兮,何德之衰?……。”孔子下車,欲與之言,接輿趨而避之。事見《論語·微子》、《韓詩外傳》卷二等。此處以佯狂遁世的接輿喻裴迪。〔4〕五柳:陶淵明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其文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此處借指作者的隱居處輞川別業。

贈裴十迪

風景日夕佳〔1〕,與君賦新詩。

澹然望遠空〔2〕,如意方支頤〔3〕。

春風動百草,蘭蕙生我籬〔4〕。

曖噯日暖閨〔5〕,田家來致詞:

“欣欣春還皋〔6〕,澹澹水生陂〔7〕。

桃李雖未開,荑萼滿其枝〔8〕。

請君理還策〔9〕,敢告將農時〔10〕。”

題解

尋繹詩末六句之意,本詩疑當作於王維已得輞川別業之後。明顧可久評此詩雲:“景與興會。”詩中所寫春日田園的欣欣向榮氣象與詩人即將還歸田園的愉悅、閑適心情相互契合。本詩明顯學陶淵明,有陶詩的平淡自然之風。詩之首句由陶詩脫化而來,詩寫田家所致之詞,也承用了淵明《歸去來兮辭》“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語意。本詩之語言,如“春風”二句等,也像陶詩的語言那樣,不事工巧,天然入妙。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