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夕:近黃昏之時。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2〕澹然:安靜貌。〔3〕如意:一名搔杖,長三尺許,柄端作手指狀,為搔背癢之具。頤:麵頰,腮。〔4〕蘭蕙:皆香草名。〔5〕曖曖(ài):溫暖貌。閨:內室。〔6〕欣欣:草木茂盛貌。皋:水邊之地。疑指輞川。輞川水係發達,有輞水流貫,又有天然湖泊欹湖。〔7〕澹澹:水波動蕩貌。陂(bēi):池塘。〔8〕荑(tí):草木初生的葉芽。萼:指花苞。〔9〕策:杖。還策,猶言還歸。理還策,即準備歸來之意。《南史·褚伯玉傳》:“望其還策之日,暫紆清塵。”〔10〕“敢告”句:意謂我冒昧地告訴您現在已快到耕種的時候了。黎抬遺昕裴秀才迪見過

秋夜對雨之作

促織鳴已急〔1〕,輕衣行向重〔2〕。

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鍾〔3〕。

白法調狂象〔4〕,玄言問老龍〔5〕。

何人顧蓬徑7卒愧求羊蹤〔6〕。

題解

黎昕,《元和姓纂》卷三:“宋城唐右拾遺犂昕。”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卷三曰:“《備要》(《合璧事類備要》)、《類稿》(《賢氏族言行類稿》)均作‘黎’,‘右’作‘左’。”李白《與韓荊州書》:“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之徒,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拾遺,“諫官名,左屬門下省,右隸中書省。見過,過訪自己。玩詩末二句之意,是時作者似居於輞川。這首詩寫作者與來訪的友人秋夜中共坐對雨的景象和他們之間親密無間的情誼。其中“寒燈”二句,善用音響描寫來表現秋夜的寂靜,清張謙宜評此二句雲:“寫意畫令人想出妙景。”(《絸齋詩談》卷五)

注釋

〔1〕促織:蟋蟀的別名。〔2〕行:且,將要。〔3〕疏鍾:稀疏的鍾聲。〔4〕白法:佛教總稱一切善法為白法。意謂此法可使諸行光潔白淨。狂象:喻妄心狂迷,難以禁製。《遺教經》:“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製。”《涅槃經》卷二五:“譬如醉象,狂騃暴惡,多欲殺害,有調象師以大鐵鉤鉤斵其項,即時調順,惡心都盡。一切眾生,亦複如是,貪欲嗔恚愚癡醉,故欲多造惡,諸菩薩等以聞法鉤斵之令住,更不得起造諸惡心。”此句謂以佛法調理自己,滅除諸妄心惡念。〔5〕玄言:謂道家之言。《晉書·王衍傳》:“(衍)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老龍:即老龍吉。《莊子。知北遊》:“婀荷甘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陸德明《音義》:“老龍吉,李雲:懷道人也。”此句指自己兼學道家之言。〔6〕空:隻,獨。求羊蹤:《文選》謝靈運《田南樹園激流植援》:“唯開蔣生徑,永懷求羊蹤。”李善注:“《三輔決錄》曰:蔣詡字元卿,隱於杜陵,舍中三徑,惟羊仲、求仲從之遊,二仲皆挫廉逃名。”此二句意謂,黎、裴二友眷顧我的隱居處,自己隻覺得心裏有愧。

登裴迪秀才小台作

端居不作戶,滿目望雲山〔1〕。

落日鳥邊下〔2〕,秋原人外閑〔3〕。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簷間〔4〕。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5〕。

題解

疑居輞川時作。裴迪小台:疑距輞川不甚遠。這首詩寫秋日傍晚登裴迪小台眺望的情趣。第二聯寫登台所見,景物明麗如畫,而且景中貫注了詩人的閑逸之情,所以朱光潛說此二句“為同物之境”(同物之境起於移情作用,即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有我之境”,見《詩論》57、58頁)。第三聯“轉從遠林望小台,思路曲折”(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九)。清王夫之評此詩雲:“自然清韻,較襄陽褊佻之音固別。”(《唐詩評選》卷三)

注釋

〔1〕端居:平居,猶言平時、平素。此二句意謂,因有此小台,故平時不出門,也可眺望山景。〔2〕邊:猶“中”,與下旬之“外”相對。高適《信安王幕府》:“大漠風沙裏,長城雨雪邊。”即此義。〔3〕人外:世外。《後漢書-陳寵傳》:“屏居人外,荊棘生門。”閑:靜。〔4〕“遙知”二句: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九:“遠林,己之家中也。故結言應門有待,莫便上關。”遠林,疑指輞川別業。〔5〕乘月:趁月光明亮出外閑遊。關:門閂。庾肩吾《南苑看人還詩》:“洛橋初度燭,青門欲上閂。”此二句謂,主人好客,多半要留客乘月出遊,照看門戶的仆人(應門)且莫閉門。

酌酒與裴迪

酌酒與君君自寬〔1〕,人情翻覆似波瀾〔2〕。

白首相知猶按劍〔3〕,朱門先達笑彈冠〔4〕。

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5〕。

世事浮雲何足問〔6〕,不如高臥且加餐〔7〕。

題解

王維得輞川別業後,常與裴迪往還唱酬,本詩或即作於維巳得輞川別業之後,今姑係於此。這首詩勸慰失誌的友人,並抒發自己對於“人情翻覆”的感歎。詩中對友人,可謂“懇切周詳,無微不至,尤見交情之篤雲”(清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卷上)。詩之前四句論世事人情,五、六句轉而就舉目所見之景托喻,具變化之妙。此詩不拘格律,清黃周星《唐詩快》卷一一說:“律詩八句皆失粘,此拗體也。然語氣岸兀不群,亦何必以常格繩之。”

注釋

〔1〕“酌酒”句:意本鮑照《擬行路難十八首》其四:“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酌酒,斟酒。〔2〕“人情”句:語本陸機《君子行》:“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難。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3〕按劍:以手撫劍把,指發怒時準備拔劍爭鬥的一種動作。《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按劍而前曰:‘……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懸於遂手。”《漢書·鄒陽傳》:“燕王按劍而怒。”〔4〕先達:先顯達之人。晉庾亮《讓中書監表》:“十餘年間,位超先達。”彈冠:彈去帽上的灰塵,準備出來做官。《漢書·王吉傳》:“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吉字子陽,故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顏師古注:“彈冠者,言入仕也。”此二句接寫“人情翻覆”之事:上句謂,自首相知的故交,尚有反目成仇、怒而相鬥之時;下旬說,豪貴之家那些自己先發跡的人,卻嘲笑別人準備入仕。〔5〕“草色”二句:趙殿成注:“草色一聯,乃是即景托諭。以眾卉而邀時雨之滋,以奇英而受春寒之痼,即植物一類,且有不得其平者,況世事浮雲變幻,又安足問耶?擬之六義,可比可興。”顧磷曰:“草色、花枝固是時景,然亦托喻小人冒寵,君子顛危耳。”(見淩漾初刊《王摩詰詩集》)〔6〕浮雲:喻世事猶如天上的浮雲,不值得關心。《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又比喻翻覆變幻。岑參《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萬事翻覆如浮雲,昔人空在今人口。”何足問:哪值得過問。〔7〕加餐:《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