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時有下江兵〔5〕,蘭陵鎮前吹笛聲〔6〕。
夜火人歸富春郭〔7〕,秋風鶴唳石頭城〔8〕。
周郎陸弟為儔侶,對舞《前溪》歌《白紵。
曲幾書留小史家,草堂棋賭山陰墅〔9〕。
衣冠若話外台臣,先數夫君席上珍〔10〕。
更聞台閣求三語,遙想風流第一人〔11〕。
題解
同,猶“和”。崔傅:無考。據詩中述及永王李磷東巡事,此詩疑當作於乾元元年(758)春作者被赦複官之後,具體時間無從確知,姑係於此。這首詩讚美崔傅兄弟在兵亂中的表現,多用典實,情致委折,詞旨雅麗,句調婉暢。其中“九江”一聯,視野廣遠,境界寥闊,抓住了揚州的地理特征加以描繪,筆墨簡淨而富有概括力,反映了王維詩歌寫景藝術的又一種特點。
注釋
〔1〕洛陽才子:潘嶽《西征賦》:“終童山東之英妙,賈生洛陽之才子。”漢賈誼洛陽人,年少才高,故雲。姑蘇:蘇州(今屬江蘇)之別稱。因州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2〕桂苑:趙殿成注謂即三國吳之桂林苑。《文選》左思《吳都賦》:“數軍實乎桂林之苑。”故址在今南京東北落星山之陽。又,《文選》謝莊《月賦》:“乃清蘭路,肅桂苑。”李善注:“桂苑,有桂之苑。”此二句謂,崔傅與“賢弟”為洛陽才子,在蘇州作客,該地同他們的故鄉有別。〔3〕九江:見《漢江臨眺》注〔2〕。楓樹幾回青:指崔傅兄弟已在蘇州住了幾年。按,蘇州與九江漢時俱屬揚州,又《楚辭·招魂》曰:“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春心。”所以此處不說“蘇州楓樹”而說“九江楓樹”。〔4〕揚州:唐揚州轄境在今江蘇揚州、泰州、江都、高郵、寶應一帶;五湖在蘇州附近,不在唐揚州轄區之內。因此這裏的揚州,當指漢揚州。今安徽淮河以南與江蘇長江以南地區,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及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商城,漢時俱為揚州轄地。五湖:見《送丘為落第歸江東》注〔2〕。此句寫蘇州一帶景色。〔5〕下江兵:《漢書·王莽傳》:“是時南郡張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雲杜綠林,號日下江兵。”顏師古注:“晉灼曰:本起江夏雲杜縣,後分西上入南郡……故號下江兵也。”按,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長江自江陵以下屬下遊,古謂之下江。唐安史之亂前,江淮地區不曾有爭戰,下江兵當指永王李磷引兵東巡事。《通鑒》至德元載(756)十二月載:玄宗命磷領四道節度都使,鎮江陵。“甲辰,永王磷擅引兵東巡,沿江而下,軍容甚盛……吳郡(蘇州)太守兼江南東路采訪使李希言平牒磷,詰其擅引兵東下之意。磷怒,分兵遣其將渾惟明襲希言於吳郡,季廣琛襲廣陵(揚州)長史、淮南采訪使李成式於廣陵。”“希言遣其將元景曜及丹楊(治今江蘇鎮江)太守閻敬之將兵拒之,李成式亦遣其將李承慶拒之。磷擊斬敬之以徇,景曜、承慶皆降於磷,江淮大震。”又《通鑒考異》謂,磷擊斬敬之後,占領丹楊郡城;後兵敗,自丹楊奔晉陵(今江蘇常州)以趨鄱陽。永王磷引兵東巡與本詩所稱下江兵事涉及的地域頗相合。〔6〕蘭陵鎮:東晉、南朝置蘭陵縣,在今江蘇常州西北。笛:管樂器名,古時軍中之樂多用之。〔7〕富春:古縣名,秦置。晉太元中改名富陽,即今浙江富陽。此句謂兵事起,有人連夜逃往富春。〔8〕秋風鶴唳(lì):《晉書·謝玄傳》:“(苻堅)餘眾棄甲宵遁,聞風聲鶴唳(鳴),皆以為王師已至。”按,淝水之戰發生在秋冬之際,又作者此處為求與上句“夜火”偶對,因改“風聲”為“秋風”,並非指下江兵事起於秋日。石頭城:古城名,三國吳孫權築,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此句謂兵事起,石城之人皆驚慌疑懼。〔9〕周郎:周瑜。《三國誌·吳書·周瑜傳》:“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此喻指崔傅,讚其有周瑜的才幹。陸弟:晉陸機之弟陸雲。雲少與兄機齊名,時人號為“二陸”。事見《晉書》本傳。此喻指“賢弟”,說他有陸雲的文才,儔(chóu)侶:同輩,伴侶。《前溪》:舞曲名,屬樂府《吳聲歌曲》。參見《晉書·樂誌下》、《樂府詩集》卷四五。《白芝》:吳之舞曲,屬樂府《舞曲歌辭》。參見《宋書·樂誌》、《樂府詩集》卷五五。“曲幾”句:用王羲之事。《晉書·王羲之傳》:“(羲之)嚐詣(往)門生家,見棐幾(用榧木做的幾)滑淨,因書之,真草相半。後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小史:官府小吏。“草堂”句:用謝安指揮晉軍在淝水擊潰前秦苻堅大軍事。《晉書·謝安傳》:“(苻)堅後率眾,號百萬,次於淮肥,京師震恐。加安征討大都督。(謝)玄人問計,安夷然無懼色,答曰:‘已別有旨。’既而寂然。”“安遂命駕出山墅,親朋畢集,方與玄圍棋賭別墅。”山陰,山北。以上四句意謂,兵事起,二人依舊歌舞、寫字、下棋,態度極其鎮定從容。〔10〕外台:指州刺史。《後漢書·謝夷吾傳》載,夷吾曾任荊州刺史,司徒第五倫令班固為文薦之曰:“爰牧荊州,威行邦國。”“尋功簡能,為外台之表。”夫君:對友人的敬稱。謝脁《酬德賦》:“聞夫君之東守,地隱蓄而懷仙。”席上珍:《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喻具有美善的才德,如席上之有珍(寶玉)。二句意謂,捂紳大夫若談到州郡長官,當先推崔傅為美善的人選。〔11〕台閣:《後漢書·仲長統傳》:“雖置三公,事歸台閣。”李賢注:“台閣謂尚書也。”按,東漢置尚書台,為皇帝的機要秘書處,權甚重,故雲。此處借指中央的最高官署(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三語:《世說新語-文學》:“阮宣子(阮修)有令聞,太尉王夷甫(王衍)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大約差不多罷)。’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官府屬員),世謂三語掾。”按《太平禦覽》卷二○九《衛蚧別傳》記此事作阮瞻與王衍,而《晉書·阮瞻傳》則作阮瞻與王戎。第一人:《南史·謝晦傳》:“時謝混風華,為江左第一。”二句意謂,更知三省征求掾屬,當首推“賢弟”為文采風流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