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演漾:流動起伏貌。涵:白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低濕之地,其根人藥。〔2〕半:宋蜀本、靜嘉堂本等作“共”。〔3〕蹴踘(cùdū):同蹴鞠,又作蹋鞠、打球,古踢球之戲。《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驃騎尚穿域蹋鞠。”索隱:“鞠戲,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為戲也。”《唐音癸簽》卷一四:“唐變古蹴鞠戲為蹴球,其法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占時有於寒食蹴鞠的習俗。《太平禦覽》卷三。引劉向《別錄》雲:“寒食蹋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或雲起於戰國。案鞠與球同,古人蹋蹴以為戲。”〔4〕秋千:古時有在寒食蕩秋千的習俗。《荊楚歲時記》:“(寒食)造餳大麥粥……打球、秋千、施鉤之戲。”《禦覽》卷三。引《古今藝術圖》雲:“寒食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趫者也。”〔5〕分曰:指春分之日。分,節候名,謂春分或秋分。《左傳》昭公十七年:“日過分(春分)而未至(夏至)。”春分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此日晝夜長短平均。清明,《淮南子·天文》:“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唐時有於清明日遊春的習俗。杜甫《清明》:“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此都好遊湘西寺,諸將亦自軍中出。”上巳:三月三日上巳節。古代習俗,都在這天到水邊祭祀洗濯,以除災求福。參見《後漢書·禮儀誌》。後來上巳實際上成為到水邊宴飲、遊春的一個節日。這兩句說,少年們春分就開始在外麵遊玩了,用不著等到清明和上巳。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裏人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1〕,日色冷青鬆〔2〕。
薄暮空潭曲〔3〕,安禪製毒龍〔4〕。
題解
香積寺,故址在今陝西長安縣。《長安誌》卷一二:“開利寺,在(長安)縣南三十裏皇甫村,唐香積寺也。永隆二年建,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按,宋時香積寺已毀,又在今日賈裏村之西的香積寺村另建新寺,初名開利,後又名香積,不知者每誤以為此即唐之香積寺。說詳近人鄭洪春《香積寺考》(載《人文雜誌》一九八。年第六期)。此篇《文苑英華》作王昌齡詩。按,王維集諸本皆錄此詩,而王昌齡集無此詩,《全唐詩》收此詩亦作王維,當是。此詩寫初遊寺院所見,著意於刻畫一個幽深、靜謐的境界。詩以“不知”二字發端,謂入山數裏,但見古木夾徑,寂無人蹤,忽聞遠處鍾聲,始知山中有寺。“何處鍾”三字還傳達出了作者急欲尋找寺院所在的心情。由不知到始知,四句一氣盤旋而下,運思超妙,狀初至光景宛然。“泉聲”二句寫山寺環境,工於錘字煉句。“下一‘咽’字,則幽靜之狀恍然;著一‘冷’字,則深僻之景若見,昔人所謂詩眼是矣”(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卷七)。“日色”句化視覺裏的事物為觸覺中的事物,這種“通感”的表現手法,有助於更好地表達詩人對自然景物的獨特心理感受。末二句摻入禪語,以佛教的超脫塵世之意作結。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偏好刻畫寂靜清幽的境界,這與詩人的佛教信仰有關。不過這種境界也是大自然之美的一種反映,對人們不無吸引力。
注釋
〔1〕泉聲”句:謂泉水在危石間穿行,發出嗚咽之聲。孔稚矽《北山移文》:“風雲淒其帶憤,石泉咽而下愴。”〔2〕“日色”句:意謂鬆林幽深,照射到那裏的落日餘輝也仿佛帶有寒意。〔3〕空潭:空寂的水潭。曲:隱僻之處。〔4〕安禪:佛家語,猶言入於禪定。江總《明慶寺》:“金河知證果,石室乃安禪。”毒龍:喻妄念煩惱。佛教認為妄念煩惱能危害人的身心,使不得解脫,故喻以毒龍。《禪秘要法經》卷中:“今我身內,自有四大毒龍無數毒蛇……集在我心,如此身心,極為不淨,是弊惡聚,三界種子(產生世俗世界各種現象的精神因素),萌芽不斷。”“安禪”可使心緒寧靜專注,滅除妄念煩惱,故日“製毒龍”。
送梓州李使君
萬壑樹參天〔1〕,千山響杜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