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斜光:斜陽。光,《文苑英華》、《全唐詩》作“陽”。墟落:村落。〔2〕窮巷:陋巷。〔3〕荊扉:柴門。〔4〕雊(gòu):雄雉(野雞)嗚。又泛指雉鳴。秀:穀類抽穗開花。此句意本《文選》潘嶽《射雉賦》:“麥漸漸(含秀貌)以擢芒,雉鷕鷕而朝雊。”〔5〕蠶眠:蠶蛻皮前不食不動謂之眠,凡四眠即吐絲作繭。〔6〕荷鋤:扛著鋤頭。至:趙注本等作“立”。〔7〕歌:宋蜀本、《全唐詩》等作“吟”。《式微》:《詩·邶風》篇名。這是一首服役者思歸的怨詩,其首二句曰:“式微(謂天將暮)式微,胡不歸?”舊說以為黎侯失國而寓居於衛,其臣因作此詩勸其歸國。《式微序》曰:“《式微》,黎侯寓於衛,其臣勸以歸也。”此處蓋用其思歸之意,表示自己想棄官歸隱田園。
過李揖宅
閑門秋草色〔1〕,終日無車馬。
客來深巷中〔2〕,犬吠寒林下。
散發時未簪〔3〕,道書行尚把〔4〕。
與我同心人,樂道安貧者〔5〕。
一罷宜城酌,還歸洛陽社〔6〕。
題解
過(guō),過訪。李揖,天寶十五載(756)六月以前為延安(治今陝西延安東北)太守。顏真卿《顏允臧神道碑銘》:“潼關陷(安祿山陷潼關,事在天寶十五載六月),太守李揖計未有所出,君勸投靈武。”按,時允臧為延昌令,延昌屬延安郡,則“太守”當指延安太守。後官戶部侍郎、諫議大夫。《通鑒》至德元載(756)十月:“房瑁上疏,請自將兵複兩京,上許之……瑁請自選參佐,以……戶部侍郎李揖為行軍司馬,給事中劉秩為參謀。”“瑁悉以戎務委李揖、劉秩,二人皆書生,不閑軍旅。”至德二載五月:“(房琯)不以職事為意,日與庶子劉秩、諫議大夫李揖高談釋、老。”事亦載《舊唐書·房琯傳》。又《新唐書·宰相世係表》:趙郡李經,司農少卿;生瑜、日戶、揖等。未言揖之曆官,不知二李揖是否為一人。揖,《全唐詩》作“楫”,《郎官石柱題名》“司勳員外郎”下列李楫名,在崔圓之後。這是探訪知交之作,首四句由寫知交所居之處以見其誌趣;又由寫知交之誌趣以見己之誌趣。詩寫得真率自然,素樸淡雅,也是近陶之作,“客來”二句還直接受到陶詩“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歸園田居五首》其一)的影響。
注釋
〔1〕閑:安靜。〔2〕客:作者自指。〔3〕散發:謂頭發不束整。寫主人隱居生活之閑散。簪(zān):發簪,古時用它把冠別在頭發上。此處作動詞用,指插簪子,張協《詠史》:“抽簪解朝衣,散發歸海隅。”〔4〕行尚把:指主人出迎時手裏還拿著道家之書。〔5〕樂道安貧:樂守道義,自甘於貧窮。《後漢書·韋彪傳》:“(彪)安貧樂道,恬於進趣。”〔6〕宜城:指宜城酒。《周禮·天官·酒正》鄭注:“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即宜城,在今湖北宜城南)醪矣。”曹植《酒賦》:“其味有宜成醪醴,蒼梧縹清。”《太平寰宇記》卷一四五謂襄州宜城縣出美酒,“俗號宜城美酒為竹葉杯”。洛陽社:吳均《入蘭台贈王治書僧孺詩》:“予為隴西使,寓居洛陽社。”洛陽社即指白社,參見《輞川閑居》注〔1〕。此二句意謂,一旦在李揖宅飲畢美酒,就還歸自己的隱居處。
送別
下鳥飲君酒〔1〕,問君何所之〔2〕?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3〕。
但去莫複問〔4〕,白雲無盡時。
題解
這是一首送別詩,寫得平平淡淡,如話家常,但詞淡意濃,語淺情深,有餘味不盡之妙。友人自言不得意,想要歸隱,詩人不僅不加勸阻,反而說“但去莫複問”,好像仕途的失意不過是生活中極平常的事情,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在這支持歸隱的堅決態度中也隱含著詩人對現實政治的不滿與感慨,所以明鍾惺評論此詩末二句說:“感慨寄托,盡此十字,蘊藉不覺。深味之,知右丞非一意清寂,無心用世之人。”(《唐詩歸》卷八)又,“白雲無盡”,正足以自樂,結句是對友人的一種安慰和體貼,同時也流露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