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唐東都洛陽,在今河南洛陽。之,往。越,春秋時越國,此處泛指今浙江一帶。孟浩然開元十六年(728)初冬離京後,即滯留於洛陽,然後由洛陽出發,往遊吳越。孟浩然《奉先張明府休沐還鄉海亭宴集探得階字》:“自君理畿甸,餘亦經江淮。”‘奉先張明府”即奉先縣令張願(襄陽人),“理畿甸”指張任奉先縣令(奉先隸京兆府,為畿縣),《唐會要》卷七○:“新升赤縣。”“奉先縣,開元十七年十一月十日升,以奉陵寢,以張願為縣令。”“經江淮”指作者往遊吳越;則浩然“自洛之越”在開元十七年,本詩即是時所作。詩中抒寫作者在京、洛求仕無成,即將遠離官場、入吳越探幽尋勝的心情。其中有失望(“遑遑”二句),有憤慨(“且樂”二句),還有寧可隱居自適,也不肯屈身幹進的氣骨(“扁舟”二句)。
注釋
〔1〕遑遑(húang):匆忙貌。三十載:本年作者四十一歲,自童年入學至此時約三十餘年,約舉成數可謂之三十載。〔2〕書劍:指文武兩種求仕之途。《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3〕吳:春秋時吳國,在今江蘇一帶。〔4〕“風塵”句:陸機《為顧彥先贈婦詩》其一:“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謂京洛風塵將素衣染黑。此處隱用其意。京洛、洛京皆指洛陽,洛陽自古為建都之地,故稱。〔5〕扁(piān)舟:小船。〔6〕長揖:相見時,拱手自上而至極下以為禮。此指長揖不拜。左思《詠史詩八首》其一:“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謝:辭別。公卿:泛指高官。〔7〕“且樂”二句:《世說新語·任誕》載:晉張翰縱任不拘,有人對他說:“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翰答道:“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二句本此。杯中物,指酒。“物”,淩漾初本、《叢刊》本等作“酒”。
聞舟子
向夕問舟子〔1〕,前程複幾多〔2〕?
灣頭正好泊,淮裏足風波〔3〕。
題解
舟子,船夫。本詩作於開元十七年(729)“自洛之越”途中。孟浩然《適越留別譙縣張主簿申少府》說:“朝乘汴河去,夕次譙縣界。幸值西風吹,得與故人會。”知浩然沿汴河而下經譙縣(今安徽亳州)赴越,時值秋天,詩用問答體,有民歌風味。詩人問往越中的路程還有多少?船夫不直接作答,而說要在水灣裏泊船,因為淮河裏風浪大,這就是說,船快要進入淮河了。既然已知泊船地點,那麼前麵的路程還有多少,也就不言自明了。短短四句平常話,說得頗婉曲有味。汴河在唐泗州臨淮縣(今江蘇泗洪東南,盱眙對岸)入淮,本詩即寫於這附近。
注釋
〔1〕向夕:傍晚。〔2〕複:宋本原作“無”,據銅活字本、《叢刊》j《文苑英華》等改。幾多:多少。〔3〕足:多。
濟江聞同舟人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1〕,何處青山是越中〔2〕。
題解
濟,渡。同,宋本無此字,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補。詩題《河嶽英靈集》宋本作“渡湘(汲古閣本、《叢刊》本作“浙”)江問舟中人”,《國秀集》作“渡浙江”。此詩《英靈集》汲古閣本、《叢刊》本作崔國輔詩,而宋本則作孟浩然詩,《國秀集》、《文苑英華》、《萬首唐人絕句》亦俱以為孟浩然所作,當是。此詩作於開元十七年赴越途中。當時作者乘船已出江南河(古運河名,起今江蘇鎮江,至今浙江杭州),正渡錢塘江(浙江)赴越州。末二句通過“時時引領”的動作和問話,表現了作者急於前往越中遊曆的心情。全詩寫得樸素生動,自然流暢。
注釋
〔1〕引領:伸長脖子。天末:天邊。陸機《擬蘭若生春陽》:“引領望天末,譬彼向陽翹。”〔2〕越中:指唐越州(治今浙江紹興)地區。
題大禹義公房
義公習禪處〔1〕,結構依空林〔2〕。
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
夕陽照雨足〔3〕,空翠落庭陰〔4〕。
看取蓮花淨〔5〕,應知不染心〔6〕。
題解
大禹,大禹寺。《嘉泰會稽誌》卷七會稽縣:“大禹寺,在縣南一十二裏,梁大同十一年建。”“寺自唐以來為名刹。”會稽為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義公,大禹寺僧人。詩題銅活字本作“大禹寺義公禪房”,《全唐詩》作“題大禹寺義公禪房”。孟浩然此次赴越,首先到越州一帶遊覽,時間大約在開元十七年冬至十八年春,本詩即是時所作,詩先寫義公禪房的地理環境,前二聯繪景富有空間層次感,猶如一幅中國傳統的山水畫,第三聯描寫山林中雨霽晚晴的獨特景象,更顯出禪房的清幽。末聯由寫景轉向寫入,稱讚義公高潔、脫俗的品性。前三聯寫景,同時具有以景襯人的作用。
注釋
〔1〕習禪:修習禪定(佛教的一種思維修習活動)。處: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寂”。〔2〕結構:連結構架。指構建房舍。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結宇”。〔3〕雨足:雨腳。本句寫雨未全止夕陽即出的景象。〔4〕空翠:指雨後青翠欲滴的山林之色。謝靈運《過白岸亭》:“空翠難強名,漁鉤易為曲。”庭陰:庭的背陰處。〔5〕取:語助詞,無義。蓮花:佛教以蓮花比喻佛之妙法等。淨:清淨不受染汙。〔6〕不染心:即清淨心。佛教指心不為世俗的欲求、情緒和思想活動所汙染。
耶溪泛舟
落景餘清輝〔1〕,輕棹弄溪渚〔2〕。
澄明愛水物〔3〕,臨泛何容與〔4〕。
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5〕。
看看未相識〔6〕,脈脈不得語〔7〕。
題解
耶溪,若耶溪,在浙江紹興南若耶山下,北流入鏡湖。《嘉泰會稽誌》卷一。會稽縣:“若耶溪在縣南二十五裏,溪北流與鏡湖合。”本詩寫作時地俱同上詩。詩中先寫在夕陽映照下泛舟若耶溪所見景物和作者的心情,宋劉須溪評雲:“清溪麗景,閑遠餘情,不欲犯一字綺語自足。”(《王孟詩評》)所論甚是。接著寫在溪上所見垂釣翁、浣紗女,全詩流露出一種對江南山水與平民的羨愛之情,頗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