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落景:落日。〔2〕棹(zhào):劃船的一種工具;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橈”。弄:戲。渚:水中小塊陸地。〔3〕水物:水中生物。〔4〕臨泛:臨水泛舟。容與:安閑自得貌。〔5〕新妝:新打扮過的。浣(huàn)紗女:若耶溪旁有浣紗石,相傳越國美女西施曾在此浣紗。李白《浣紗石上女》:“玉麵耶溪女,青蛾紅粉妝。”此句既實寫眼前所見,又暗用西施事。〔6〕看看: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相看”。未:銅活字本、《全唐詩》作“似”。〔7〕脈脈(mò):含情相視貌。《古詩十九首》其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問,脈脈不得語。”

早發漁浦潭

東旭早光芒〔1〕,渚禽已驚聒〔2〕。

臥聞漁浦口,橈聲暗相撥〔3〕。

日出氣象分〔4〕,始知江路闊。

美人常晏起〔5〕,照影弄流沫〔6〕。

飲水畏驚猿〔7〕,祭魚時見獺〔8〕。

舟行自無悶〔9〕,況值晴景豁〔10〕。

題解

漁浦潭,在今浙江杭州市蕭山區西南三十五裏,唐時屬越州蕭山縣境。參見《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二。《文選》謝靈運《富春渚》:“宵濟漁浦潭,旦及富春郭。”李善注:“《吳郡記》曰:富春東三十裏有漁浦。”浦,宋本原作“流”,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改。孟浩然《將適天台留別臨安李主簿》雲:“念離當夏首,漂泊指炎裔。”“定山既早發,漁浦亦宵濟。泛泛隨波瀾,行行任艫欄。”知浩然於開元十八年(730)四月自臨安(唐屬杭州,在今浙江臨安市)出發赴天台山,此前曾遊定山(在杭州西南四十七裏)、漁浦,時間約在十八年春末,本詩即是時所作。首四句寫清晨情景,那東方透出的亮光,水禽醒後的聒噪,以及船槳撥水的聲響,都是詩人躺在船艙裏感覺到的;此處作者很善於通過音響描寫,來勾畫生動、逼真的景物形象,使人讀後如臨其境。首四句寫的是天微明時的所聞所感,中六句則寫的是天大亮後的所見,隨著船行,逐次刻畫,光景紛呈,意趣橫生。末二句以寫欣賞佳景的愉悅心情作結。全詩洋溢著勃勃生意,是紀遊詩中的佳製,所以清人潘德輿評論此詩雲:“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養一齋詩話》卷八)

注釋

〔1〕東旭:東方初升的太陽。〔2〕驚聒:指水鳥被朝陽驚醒而嘈雜地啼叫。〔3〕橈(ráo):船槳。〔4〕氣象:景象。〔5〕晏起:晚起。〔6〕弄:戲。流沫:流水。《淮南子·俶真》:“人莫鑒於流沫而鑒於止水者,以其靜也。”此句寫江邊女子臨流梳洗戲樂。〔7〕驚猿:宋本原作“猿驚”,據《文苑英華》、《全唐詩》等改。此句意謂,怕舟行驚擾江邊猴子飲水。〔8〕獺祭魚:《禮記·月令》:“孟春之月魚上冰,獺祭魚。”按,水獺(tǎ)生於水邊,捕魚為食,其習性常將捕得之魚陳列水邊,如同上供品而祭,故稱。此句謂時見水獺捕魚。〔9〕無悶:沒有煩悶。《易·乾》:“遁世無悶。”〔10〕晴景:晴天的景物。豁:顯豁,明朗。

舟中曉望

掛席東南望〔1〕,青山水國遙〔2〕。

舳艫爭利涉〔3〕,來往接風潮〔4〕。

問我今何去〔5〕?天台訪石橋〔6〕。

坐看煙霞曉〔7〕,疑是赤城標〔8〕。

題解

曉,宋本原作“晚”,據淩濛初本、《全唐詩》等改。第七句“曉”字同。開元十八年夏作者往遊天台山,本詩即作於赴天台山途中。據“掛席東南望”句,當時作者坐的船應在天台山西北的曹蛾江或浦陽江上。詩的首二句寫清晨掛帆起航,作者在船上遠望,目光所向為東南方的“青山水國”,這顯然是作者向往和欲往之地,但尚未說出具體地名,接下二句轉寫當時江麵上的景象:百舸爭行,在風潮中往來相接。五、六句用自問自答的方式,點出作為眾船中之一船的作者的船,欲往之地為天台山,與首二句相呼應。末二句說遙望天邊的朝霞,懷疑那就是天台山的標誌——赤城山,這兩句既流露了作者對天台山的向往,又能引發讀者的想象,堪稱“結句之妙者”(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全詩層層遞進,引人入勝,洋溢著詩人探幽尋勝的逸興。孟浩然常用古詩的寫法寫律詩,本詩“純乎律調而通體不對”(陳僅《竹林答問》),就是一例,全詩音韻和諧而句法自由,是別具一格的“古律”。

注釋

〔1〕掛席:掛帆。〔2〕水國:水鄉。“青山水國”指作者將去的天台山一帶。〔3〕舳艫(zhùlù):泛指船隻。舳,船後舵。艫,船頭。利涉:見《夜渡湘水》注〔1〕。〔4〕接: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任”。〔5〕去: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適”。〔6〕天台:山名,仙霞嶺山脈的東支,在浙江天台縣北。《元和郡縣圖誌》卷二六台州唐興縣(今天台縣):“天台山,在縣北一十裏。”石橋:天台山的勝跡之一。《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跨穹隆之懸磴,臨萬丈之絕冥。”李善注:“穹隆,長曲貌。”“懸磴,石橋也。顧愷之《啟蒙記》曰:天台山石橋,路逕不盈尺,長數十步,至滑,下臨絕冥之澗。冥,幽深也。”《輿地紀勝》卷一二:“石橋,在天台縣北五十裏。”〔7〕坐:因。煙霞: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霞色”。〔8〕赤城標:赤城為天台諸山之一。《遊天台山賦》:“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李善注:“支遁《天台山銘序》:往天台當由赤城山為道徑。孔靈符《會稽記》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狀似雲霞。”“《天台山圖》曰:赤城山,天台之南門也。”《賦》謂赤城山如雲霞之起,成為天台山的標誌,故日“赤城標”。《元和郡縣圖誌》台州唐興縣:“赤城山,在縣北六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