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荊:即楚,在今湖北、湖南一帶。吳:在今江蘇和安徽、浙江的部分地區。此形容湖麵遼闊。〔2〕渺淋:曠遠貌。〔3〕合遝:重疊。湖:《全唐詩》作“潮”。〔4〕遲:等待。爾:你。為:製作,造成;銅活字本作“廻”。相將:相共,相隨。濟巨川:見前詩注〔5〕。這兩句說,等你造好了船和槳,我隨你一起渡過大河。

彭蠡湖中望廬山

太虛生月暈〔1〕,舟子知天風〔2〕。

掛席候明發〔3〕,渺漫平湖中〔4〕。

中流見匡阜〔5〕,勢壓九江雄〔6〕。

醃黑甚凝黛色〔7〕,崢嶸當曙空〔8〕。

香爐初上日〔9〕,瀑布噴成虹〔10〕。

久欲追向子〔11〕,況茲懷遠公〔12〕。

我來限於役,未暇息微躬〔13〕。

淮海途將半〔14〕,星霜歲欲窮〔15〕。

寄言岩棲者〔16〕,畢趣當來同〔17〕。

題解

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陽湖。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據“我來”四句,本詩當為浩然在荊州張九齡幕府為從事期間所作,具體時間為開元二十五年(737)歲末,參見本詩

注釋

詩的首四句寫夜泊彭蠡湖上,船工見月有光暈而預知風訊,於是張好船帆等候黎明開船,此時惟見平湖一片浩茫。中間六句寫次日隨著天色漸明,廬山突現於中流,崢嶸當空,雄鎮九江;到曰出後香爐瀑布噴射的彩虹,更為上述奇觀增添了異采。這六句詩不僅寫出了廬山的壯麗景色,還流露了詩人見到景色的驚喜之情。後八句寫由望廬山而產生了想在廬山隱居的想法。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八說:“襄陽詩如……‘太虛生月暈……瀑布噴成虹’,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所論頗有見地。

注釋

〔1〕太虛:天空。月暈:環繞月亮周圍的光氣。占謂“月暈而風”。〔2〕舟子:船工。知天風:知道天將起風。〔3〕掛席:掛帆。明發:黎明。〔4〕渺漫:曠遠無際貌。〔5〕中流:水流的中間。指湖中。匡阜:即廬山,廬山一名匡山;宋本原作“遙島”,據銅活字本、《叢刊》本、《詩式》等改。〔6〕九江:見王維《漢江臨眺》注〔2〕。〔7〕醃黮(yǎndà):陰暗貌。凝黛色:宋本原作“容霽色”,據銅活字本、《叢刊》本、《詩式》等改。黛色,青黑色。〔8〕崢嶸:高峻貌。〔9〕香爐:廬山峰名,見《晚泊潯陽望廬山》注〔3〕。〔10〕瀑布:在廬山南峰之香爐峰旁,廬山北峰之香爐峰無瀑布。陳舜俞《廬山記》卷三:“瀑布在其(指廬山開先寺)西,山南山北有瀑布者無慮十餘處……惟此水著於前世。”“李白詩雲:‘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即此水也。香爐峰與雙劍峰相連續者在瀑布之旁。”“瀑”宋本原作“曝”,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改。噴成虹:瀑布噴出的小水珠經日光照射發生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在空中形成虹狀彩帶。〔11〕向子:向長,亦作“尚長”。見王維《早秋山中作》注〔3〕。〔12〕茲:此。遠公:晉僧慧遠。見《晚泊潯陽望廬山》注〔4〕。〔13〕限於役:為外出服役所限。《詩經·王風·君子於役》:“君子於役,不知其期。”古謂外出服兵役或勞役為“於役”。微躬:卑微的身體。自謙之辭。沈約《遊沈道士館》:“遇可淹留處,便欲息微躬。”此二句意謂,自己為外出執行公務所限,來到此地而無暇停留休息。浩然一生未仕,僅有一次在張九齡幕中任事的經曆;細玩以上二句之意,此詩當作於在張九齡幕府為從事期間。〔14〕淮海:指揚州(今屬江蘇)。《尚書·禹貢》:“淮海惟揚州。”揚州乃浩然此行的目的地。自荊州沿長江東下赴揚州,行至彭蠡湖正好“途將半”,所以浩然此番因公務赴揚州,起程之地應是荊州(張九齡幕府所在地)。〔15〕星霜:星辰一年一周轉,霜每年依時而降,故以星霜指歲年。窮:盡。句指一年又將盡。〔16〕岩棲者:指棲宿於廬山的隱士。〔17〕畢趣(qū):指赴揚州的事完成。趣,趨。來同:指來廬山與岩棲者同隱。

宿業師山房待丁公不至

夕陽度西嶺〔1〕,群壑倏已暝〔2〕。

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3〕。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4〕。

之子期宿來〔5〕,孤琴候蘿徑〔6〕。

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