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
八月湖水平〔1〕,含虛混太清〔2〕。
氣蒸雲夢澤〔3〕,波撼嶽陽城〔4〕。
欲濟無舟楫〔3〕,端居恥聖明〔6〕。
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7〕。
題解
嶽陽褸,在今湖南嶽陽市。王象之《輿地紀勝》卷六九:“嶽陽樓,《寰宇記》雲:唐開元四年,唐張說自中書令為嶽州刺史,常與才士登此樓,有詩百餘篇,列於樓壁。”範致明《嶽陽風土記》:“嶽陽樓,城西門樓也。下瞰洞庭,景物寬闊。”詩題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臨洞庭”,《文苑英華》作“望洞庭湖上張丞相”。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嶽陽市西南。張丞相,張九齡,參見王維《獻始興公》
題解開元二十五年四月九齡貶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五月到達荊州任上。《舊唐書·孟浩然傳》:“張九齡鎮荊州,署為從事,與之唱和。”本詩即開元二十五年八月浩然在荊州張九齡幕府為從事時所作,說詳下詩題解詩的前四句,寫八月洞庭的浩瀚景象,氣勢雄壯。其中一、二句狀靜景,三、四句摹動態,尤其是三、四句,其聲勢氣象,足可與杜甫《登嶽陽樓》中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聯比美。宋何汶《竹莊詩話》卷六引《西清詩話》說:“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壯如在目前。”清王士稹也說:“為詩須有章法、句法、字法。”“如‘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蒸字、撼字,何等響,何等確,何等警拔也!”(何世璂《燃燈記聞》)詩的後四旬,寫登嶽陽樓所見洞庭秋景引生的感觸。由湖水的浩淼,引發了“欲濟無舟楫”的歎息;由水邊的垂釣者,引生了“空有羨魚情”的感慨,景與情的聯係是緊密和自然的,詩雖微露求汲引之意,但話說得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清紀昀《瀛奎律髓刊誤》卷一評此詩雲:“前半望洞庭湖,後半贈張相公,隻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幹乞之痕。”所論不無道理。
注釋
〔1〕湖:指洞庭洞。“湖水平”謂湖水漲滿,與岸齊平。〔2〕含虛:含容天空。謂天空倒映入湖水中。“含”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涵”。混太清:謂湖水浩淼,水天相連,混而為一。太清,指天空。〔3〕雲夢澤:見《登望楚山最高頂》注〔6〕。又《元和郡縣圖誌》卷二七嶽州巴陵縣(今嶽陽市):“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縣南七十九裏,周迥二百六十五裏,俗雲古雲夢澤也。”青草湖南接湘水,北通洞庭,水漲則與洞庭相連。句謂洞庭湖水氣蒸騰,彌漫到了整個雲夢澤。〔4〕動:淩漾初本、《叢刊》本等作“撼”。嶽陽城:即唐嶽州巴陵縣城,其城西門樓名嶽陽樓,故稱嶽陽城。〔5〕“欲濟”句:《尚書-說命上》載,殷高宗得傅說,以之為相,謂之曰:“若濟(渡)巨川,用汝作舟楫。”楫,船槳。後因以“濟川”喻指輔佐君主治理天下。此句即用其意,謂懷有濟時用世的抱負而無從實現。〔6〕端居:平居,安居。恥聖明:有愧於這聖明的時代。〔7〕“坐觀”二句:《漢書·董仲舒傳》:董仲舒對策曰:“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百願治者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謂徒有願望而不見行動。《文選》張衡《歸田賦》:“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呂延濟注:“衡言徒羨榮祿,不如退修其德矣;將待明時,固未可期也。”此二句用其意,謂看到臨湖垂釣的人,徒然羨慕他們得魚,比喻自己空有求功名榮祿的願望而無法實現。空,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徒”。或謂以上四句有希求“張丞相”汲引意,而“浩然在荊州入張九齡幕在八月之前,不會八月還有求薦之作獻張九齡”,所以認為“張丞相”當指嶽州刺史張說,時在開元四年,按,以上四句之主旨,在於抒發濟世偉願無法實現的苦悶,和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與本詩寫於同時的《洞庭湖寄閻九》說:“遲爾為舟楫,相將濟巨川。”表達的意思和本詩差不多。閻九即閻防,時謫居湘中為司戶(參見下詩
題解
顯然不具備汲引浩然的條件和能力;將二詩相互參照,可見以上四句的主旨並不在於求汲引。雖然詩中也多少流露出一些求汲引之意,但這同作者當時已入張九齡幕的事並不矛盾,因為浩然素有“鴻鵠誌”,不會以在荊州幕中當一名從事為最高目標,他有希求再次受薦以實現自己的偉願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洞庭湖寄閻九
洞庭秋正闊,餘欲泛歸船。
莫辨荊吳地〔1〕,唯餘水共天。
渺渳江樹沒〔2〕,合遝海湖連〔3〕。
遲爾為舟楫,相將濟巨川〔4〕。
題解
本詩宋本不載,此據明顧道洪校本、銅活字本等。閻九:閻防(見《唐人行第錄》),開元二十二年進士及第(見《登科記考》卷八),官至大理評事。孟浩然《湖中旅泊寄閻防》(一作“湘中旅泊寄閻九司戶防”)雲:“桂水通百越,扁舟期晚發。”“襄王夢行雨,才子謫長沙。長沙饒瘴厲,胡為久留滯?……清猿不可聽,沿月上湘流。”湖指洞庭湖,時浩然蓋欲自洞庭溯湘水而後入桂水赴百越;考閻防開元二十二年方登第,則他遠謫湘中為司戶,估計當在開元二十五、六年間,當時浩然已入張九齡幕,其赴百越,或是出於公務之需。本詩寫作時地同於《湖中旅泊寄閻防》,但《湖中旅泊……》作於往程(赴百越途中),本詩則作於歸程(自百越返荊州途中,故詩曰“餘欲泛歸船”)。又,《嶽陽樓》詩曰“八月湖水平”,本詩曰“洞庭秋正闊”,二詩之寫作時地均同,斷其為開元二十五年秋作於洞庭湖最為合宜。本詩先點明詩人途經洞庭湖的時令,接著寫洞庭秋景:但見水天相接,湖海相連,一片浩瀚,無邊無涯。末尾由洞庭的廣遠遼闊引出“濟巨川”的聯想,這既是詩人濟世抱負的抒發,又是對遭貶友人的一種鼓勵。另外,杜甫《登嶽陽樓》中的名句“吳楚東南坼”(謂洞庭湖將地處東南的吳楚分隔開),或許受到過本詩“莫辨荊吳地”一句的啟發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