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爾輩:你們。指作者的弟弟們。浩然有弟洗然,又有從弟邕等。“爾”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汝”。〔2〕湍險:指在急流中行船的危險。〔3〕垂堂言:《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垂堂,堂屋簷下,意謂不坐在屋簷下,怕簷瓦墜落傷人。比喻不在危險的地方停留。這句說,哪會念及“坐不垂堂”的古訓?〔4〕具論:一一陳述。〔5〕行旅:旅客。弊:困,疲乏。〔6〕禹功:大禹治水之功。傳說大禹曾疏鑿長江三峽。《文選》郭璞《江賦》:“若乃巴東之峽,夏後疏鑿,絕岸萬丈,壁立赧駁。”夏後,即禹。《史記·夏本紀》:“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國號日夏後。”〔7〕壁直:謂崖壁陡峭。“直”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立”。岩: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峰”。〔8〕淙流:水流。淙,流水;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潨”。〔9〕聞猿:《水經注》卷三四《江水》:“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穀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10〕浦:水邊。思: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搖”。〔11〕失夢魂:謂夢中靈魂離開軀體,還歸故鄉。〔12〕明月峽:《華陽國誌》卷一:“其郡(巴郡)東,枳(縣名,在今重慶涪陵東北)有明月峽、廣德嶼,故巴亦有三峽。”《水經注》卷i三《江水》:“江水又左逕明月峽,東至梨鄉,曆雞嗚峽。江之南岸,有枳縣治。”《嘉慶一統誌》卷三八七:“明月峽,在巴縣(今重慶市)東北。”〔13〕鵲鎢原:喻兄弟情誼,見《洗然弟竹亭》注〔3〕。〔14〕離闊:遠離。星難聚:喻兄弟難以團聚。《初學記》卷一引《續晉陽秋》:“陳仲弓從諸子蛭造苟季和父子。於時德星聚,太史奏:五百裏內有賢人聚。”〔15〕已: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易”。〔16〕君:指所托傳信之人。南楚:三楚之一。《漢書·高帝紀》師古注引孟康《音義》稱舊名江陵(即南郡)為南楚,漢時襄陽屬南郡,此實指襄陽。〔17〕示: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寄”。
途中遇晴
已失巴陵雨〔1〕,猶逢蜀阪泥。
天開斜景遍〔2〕,山出晚雲低。
餘濕猶沾草,殘流尚人溪。
今宵有明月,鄉思遠淒淒〔3〕。
題解
本詩宋本不載,此據顧道洪校本、《叢刊》本等。詩題銅活字本、淩濛初本等作“途中晴”。本詩與前詩同作於入蜀途中。首二句說雨止初晴,蜀道仍極泥濘;三、四句寫天開夕陽出,雲落青山現,以大筆勾勒;五、六句寫雨滴沾草,殘流入溪,用工筆細描。此詩寫景佳妙,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七評雲:“形容雨晴,妙甚。”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九也評道:“狀晚霽如畫。”皆甚是。
注釋
〔1〕巴陵:指巴地的山陵。與下旬“蜀阪”相對。古巴地在今重慶市及四川東北部地區。〔2〕斜景:斜輝。〔3〕淒淒:悲傷貌。
行出竹東山望漢川
異縣非吾土〔1〕,連山盡綠篁〔2〕。
平田出郭少〔3〕,盤阪人雲長〔4〕。
萬壑歸於漢〔5〕,千峰劃彼蒼〔6〕。
猿聲亂楚峽〔7〕,人語帶巴鄉〔8〕。
石上攢椒樹〔9〕,藤間綴蜜房〔10〕。
雪餘春未暖,嵐解晝初陽〔11〕。
征馬疲登頓〔12〕,歸帆愛渺茫〔13〕。
坐欣沿溜下〔14〕,信宿見維桑〔15〕。
題解
竹東山,指竹山縣東之山。唐竹山縣屬房州,在今湖北竹山縣。漢川,漢水。《左傳》定公四年:“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詩題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行至漢川作”。尋繹本詩及前二詩之意,本詩當作於作者離蜀地還歸襄陽途中,時間為開元二十四年(736)初春。詩寫歸途中所見景色和即將回到家鄉的喜悅。其中一些寫景句子繪出了山水的雄奇,畫麵鮮明,譬如“萬壑”二句等。詩歌雖采用五言排律的體裁,卻筆勢連貫,無堆垛、板滯之病;詩人學習和繼承了謝靈運擅長描摹景物的特長,而又無其艱澀、繁密之弊,顯示出山水詩表現藝術的進步。
注釋
〔1〕“異縣”句:意本王粲《登樓賦》:“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縣非”宋本原作“日分”,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改。〔2〕篁(huáng):竹林。〔3〕此句意謂城外多山地,平田少。〔4〕盤阪:盤曲的山坡。“阪”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隴”。〔5〕漢:漢水;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海”。〔6〕劃:劃開,劃破。彼蒼:指天。語本《詩經·秦風·黃鳥》:“彼蒼者天,殲我良人。”〔7〕楚峽:指竹山縣之峽穀。房州“戰國時屬楚”(《元和郡縣圖誌》卷二一),故稱“楚峽”。句謂峽中猿聲雜亂。〔8〕人語”句:意謂當地人說話帶著巴地鄉土之音。竹山近巴地,故雲。巴,見前詩注〔1〕。〔9〕攢(cuán):聚集。椒:花椒。〔10〕綴:連綴,係結。蜜: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養”。蜜房:蜜蜂的巢。〔11〕嵐:山中的霧氣。解:消散。〔12〕登頓:上下。〔13〕渺茫:江路遼闊貌。〔14〕沿溜:順流。溜,小股水流。〔15〕信宿:連宿兩夜。再宿為“信”。維桑:指故鄉。《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桑與梓為古人住宅旁常栽之樹木,後遂以維桑或桑梓喻故鄉。按,竹山臨漢水支流堵水,沿堵水順流而下人漢,再沿漢水順流而下即可抵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