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予: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小”。書劍:見《自洛之越》注〔2〕。〔2〕秦吳:指京師長安一帶和東南吳越之地。浩然於開元十五年冬赴長安應進士舉,落第後留滯於長安、洛陽,開元十七年由洛陽出發漫遊吳越,至開元十九年方返回襄陽,故日“多歲年”。〔3〕“陵穀”句:《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穀,深穀為陵。”《晉書·杜預傳》:“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穀,深穀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勳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穀乎!”此處用其意。〔4〕豈意:豈料。餐霞客:謂道士,指雲表觀主。餐霞,見《尋天台山》注〔2〕。〔5〕溘(kè):忽然;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忽”。朝露:早晨的露水,日出即幹,比喻人命短促。〔6〕闖裏:鄉裏。此句意謂,因此問同鄉的人。〔7〕把臂:握人手臂,表示親密。《越絕書·記吳王占夢》:“既成篇,即相與把臂而決。”此指與自己關係親密的人。“臂”宋本原作“背”,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改。

田家元日

昨晚鬥回北〔1〕,今朝歲起東〔2〕。

我年已強仕〔3〕,無祿唯尚農〔4〕。

桑野就耕父〔5〕,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6〕,共說此年豐。

題解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日。據詩中“我年已強仕”之語,本詩當作於四十歲以後;而自四十歲至四十三歲,其元日浩然皆在外,故此詩當作於開元二十年四十四歲(732)之元日,時作者在襄陽。這是一首田園詩。首二句寫新春到來在天象上的反映,與詩題“元日”二字相應。三、四句說自己年過四十仍無官職,唯有崇尚農事、隱居躬耕。五、六句接下寫與農夫、牧童往還以及親自參回田間勞動。末二句說農家觀察氣象變化,都說今年是個豐年。這既是預測,也是農民內心的期盼與願望。倘若沒有與農民的接近,是很難在詩中道出他們的這種願望的。

注釋

〔1〕鬥回北:指北鬥星的鬥柄(北鬥七星中的第五至第七星)由北指而回轉。《鶡冠子·環流》:“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冬盡春來,鬥柄由北指轉向東指,故日“鬥回北”。〔2〕“今朝”句:謂今晨歲星升起於東方。歲星,即木星,歲起於東是春天到來的標誌。《書·堯典》:“寅賓出日,平秩東作。”孔傳:“歲起於東而始就耕,謂之東作。”《漢書·天文誌》:“歲星,日東方、春、木。”〔3〕年:宋本原作“來”,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改。強仕:指四十歲。《禮記·曲禮上》:“四十日強,而仕。”〔4〕無祿:無官職俸祿。尚農:崇尚農事。“唯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尚憂”。〔5〕“桑野”句: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野老就耕去”。〔6〕占氣候:觀察氣象變化以測年成好壞。

峴山送蕭員外之荊州

峴山汀岸曲〔1〕,郢水郭門前〔2〕。

自古登臨處〔3〕,非今獨黯然〔4〕。

亭樓明落照〔5〕,井邑秀通川〔6〕。

澗竹生幽興〔7〕,林風入管弦〔8〕。

再飛鵬激水〔9〕,一舉鶴衝天〔10〕。

佇立三荊使〔11〕,看君駟馬旋〔12〕。

題解

本詩宋本不載,此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峴山,《元和郡縣圖誌》卷二一襄州襄陽縣:“峴山,在縣東南九裏。山東臨漢水,古今大路。”《晉書·羊祜傳》載:羊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鎮襄陽。性“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嚐慨然歎息,顧謂從事中郎鄒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襄陽百姓於峴山祜平生遊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因名為墮淚碑。”蕭員外,蕭誠,曾任司勳員外郎。《郎官石柱題名》司勳員外郎第七行有蕭誠。參見《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八、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蕭誠開元二十年為荊州大都督府兵曹參軍,洪邁《容齋隨筆》卷八《賞魚袋》:“衡山有唐開元二十年所建《南嶽真君碑》……荊府兵曹蕭誠書。”尋繹本詩之意,當係開元二十年在襄陽送蕭誠赴荊州任兵曹參軍之作。之,往。荊州,治所在今湖北荊州市。詩的首二句寫峴山及襄陽的地理形勢,三、四句接寫峴山自古為登臨處和餞別地,引出懷古興慨和傷別之意,與詩題相應。五、六句寫登臨所見襄陽城的明麗秀媚景色;七、八句由遠而近,寫峴山的風物以及它們給予詩人的感受,實中有虛。末四祝願友人在新的官位上大有作為,青雲直上。

注釋

〔1〕江岸曲:謂漢水岸邊的深隱之處。〔2〕郢水:即漢水。漢水流經郢州(治所在今湖北鍾祥市),故稱郢水。漢水經襄陽城北、城東折而南流人長江。〔3〕“自古”句::晉羊祜常登臨峴山,曾於山上慨歎功名不能永垂後世,令人悲傷,參見題解。〔4〕黯然:沮喪貌。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峴山自古又是餞別之地,故雲“非今獨黯然”。〔5〕照:淩漾初本、《叢刊》本等作“日”。〔6〕井邑:城市,指襄陽。通川:暢通的河流,指漢水。此句意謂城市在漢水的映襯下顯得更秀美。〔7〕幽興:幽雅的興致。〔8〕此句意謂山林中的風聲似絲竹和鳴。〔9〕鵬激水:《莊子·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此用其意,謂大鵬鼓翼擊水而高飛,比喻友人此去前程遠大。〔10〕“一舉”句:《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好。淫樂長夜之飲……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舉,飛起。此句即用其事,喻友人將有驚人作為。〔11〕佇(zhù)立:久立。三荊:《通鑒》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八月“曆三荊”,胡三省注:“杜佑曰:北荊州,今即伊陽縣;東荊州,後改日淮州,今淮安郡;荊州,今南陽郡。”此處借指荊州。此句謂久立送別往荊州去的使者(指蕭員外)。〔12〕看:猶“料”,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駟馬旋:謂貴顯而還。駟馬,四匹馬駕的車,貴官所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