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望楚山最高頂

山水觀形勝〔1〕,襄陽美會稽〔2〕。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躋〔3〕。

石壁疑削成,眾山比全低。

晴明試登陟〔4〕,目極無端倪〔5〕。

雲夢掌中小〔6〕,武陵花處迷〔7〕。

暝還歸騎下〔8〕,蘿月映深溪。

題解

望楚山,在襄陽西南。《輿地紀勝》卷八二襄陽府:“望楚山,古馬鞍山,晉劉宏、山簡九日宴遊於此。宋武陵王愛其峰秀,改曰望楚山。”本詩首二句將襄陽、會稽山水作對比,當作於自越州返回襄陽之後,時間大約為開元二十年或二十一年。詩寫登望楚山,而先從襄陽山水說起,且用會稽山水來作比較,這樣就抬高了襄陽山水(包括望楚山)的地位,為下文登山作了鋪墊。中間八句逐層寫登山,先說因“曾未一攀躋”而增加了興致,接下寫山的陡峭難登,最後寫登頂後放眼遠望所見景色。通過對所見遠景(雲夢、武陵)的想象誇張的描寫,突出了山的高峻壯美。末二句寫流連忘返和歸途夜景,同首二句對襄陽山水的讚美相呼應。全詩洋溢著一種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熱愛之情。

注釋

〔1〕形勝:風景優美。〔2〕會稽:唐越州治所,今浙江紹興,境內有會稽山、蘭亭山、鏡湖、若耶溪等形勝之地。〔3〕躋(jī):登。〔4〕陟(zhì):登高,上升。〔5〕目極:盡目力眺望。端倪:邊際。〔6〕雲夢:雲夢澤,古大澤名,在今湖北、湖南省境。跨長江南北,雲在江北,夢在江南,通稱皆日雲夢。後漸淤積成陸地。《元和郡縣圖誌》卷二七安州安陸縣(今湖北安陸市):“雲夢澤,在縣南五十裏。”〔7〕武陵:今湖南常德市。陶潛《桃花源記》記武陵漁人沿著桃花夾岸的小溪而行,意外地進入了一個世外桃源,參見王維《桃源行》注釋。花處:開花的地方。指武陵漁人所遇在小溪兩岸的桃花林。迷:分辨不清。〔8〕騎(jì):所騎的馬,騎馬的人。下:下山。〔9〕蘿月:透過藤蘿的月光。映: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在”。

題終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翠微終南裏,雨後宜返照〔1〕。

閉關久沉冥〔2〕,杖策一登眺〔3〕。

遂造幽人室〔4〕。始知靜者妙〔5〕。

儒道雖異門〔6〕,雲林頗同調〔7〕。

兩心相喜得〔8〕,畢景共談笑〔9〕。

瞑還高窗昏〔10〕,時見遠山曉〔11〕。

緬懷赤城標〔12〕,更憶臨海嶠〔13〕。

風泉有清音〔14〕,何必蘇門嘯〔15〕!

題解

終南,山名,主峰在陝西長安縣南。翠微寺,在終南山太和穀。《元和郡縣圖誌》卷一長安縣:“太和宮,在縣南五十五裏終南山太和穀。武德八年造,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以時熱,公卿重請修築……改為翠微宮。今廢為寺。”翠微宮在唐高宗時為翠微寺,見《法苑珠林》卷一○○。上人:對僧人的敬稱。詩題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宿終南翠微寺”。孟浩然曾兩次赴長安,參見《唐才子傳校箋》卷二孟浩然傳箋證(陳鐵民箋證)。浩然第二次赴長安的時間在開元二十二年(734),理由是:第一、據王士源《孟浩然詩集序》,浩然第二次入京時,韓朝宗正任襄陽州刺史兼山南東道采訪使,《新唐書·韓朝宗傳》雲:“開元二十二年,初置十道采訪使,朝宗以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唐會要》卷七八亦謂初置十道采訪使在開元二十二年二月。第二、孟浩然《寄是正字》:“正字芸香閣(指秘書省),經過宛如昨。”是正字即秘書省正字是光義,《玉海》卷五四引《集賢注記》:“開元二十二年十一月,秘書正字是光義上《十九部書語類》,敕留院修撰。”知是光義開元二十二年任秘書省正字,則浩然“經過”秘書省(在長安)訪是光乂亦當在此年。又據詩中“緬懷”二句,可知本詩當作於浩然遊越之後、開元二十二年第二次入京時。詩的首二句寫山寺傍晚雨後初晴的美景,開篇即點題;接著自述在長久幽居匿跡後出遊,登上山寺訪空上人,並讚其高雅絕塵;下麵寫與上人兩心相悅,歡談竟夕;末寫由遊山寺引出對先前遊越時尋訪天台山的回憶;最後說有風與泉水的清美之音就行了,何必要聽蘇門山上“若鸞鳳”的嘯聲!表現出了詩人對清真自然的山水之美的喜好與追求。全詩洋溢著詩人遊宿山寺的喜悅之情,也流露了他對那種高蹈出塵的方外生活的幾分愛慕。

注釋

〔1〕此二句意謂,終南山中的翠微寺,雨後在落日同光的映照下景色宜人。〔2〕閉關:閉門。沉冥:幽居匿跡。〔3〕杖策:拄杖。〔4〕造:到了,去。幽人:隱士。指空上人。〔5〕靜者:幽居守靜之人。多用以指隱者及僧人。此指空上人。〔6〕儒道:指儒、佛兩家。宗密《盂蘭盆經疏》卷下:“佛教初傳此方,呼僧為道士。”本句作者自指為儒,而以道指空上人。〔7〕雲林:指山林之好。同調:誌趣相同。〔8〕相喜得:互相喜歡、投合。“相喜”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喜相”。〔9〕畢景:日落,景,日光,此言共談笑直至日暮。〔10〕瞑(mián):通“眠”;《全唐詩》作“暝”。昏:暗;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眠”。〔11〕曉: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燒”。〔12〕赤城標:見《舟中曉望》注〔8〕。作者曾在開元十八年遊天台山。〔13〕臨海嶠(jiào):南朝宋謝靈運有《登臨海嶠初發疆中作與弟惠連見羊何共和之》詩。臨海,晉宋時郡名,治所在今浙江臨海東南。天台山即在臨海郡轄區內。嶠,尖峭的高山。〔14〕“風泉”句:左思《招隱》:“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此化用其意。音,《全唐詩》校:“一作所。”〔15〕蘇門嘯:《晉書·阮籍傳》:“籍嚐於蘇門山遇孫登,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登皆不應,籍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岩穀,乃登之嘯也。”孫登是魏晉之際有名的隱士,善長嘯(撮口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曾隱於蘇門山(在今河南輝縣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