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歸阻雪
我行滯宛許〔1〕,日夕望京豫〔2〕。
曠野莽茫茫〔3〕,鄉山在何處〔4〕?
孤煙村際起,歸雁天邊去。
積雪覆平皋〔5〕,饑鷹捉寒免。
少年弄文墨〔6〕,屬意在章句〔7〕。
十上恥還家〔8〕,徘徊守歸路。
題解
南歸,指自長安歸故鄉。阻雪,為雪所阻。詩題淩漾初本、《叢刊》本等作“南陽北阻雪”。本詩作於開元二十二年冬,時作者第二次入長安求仕無成,複返襄陽。詩的前八句寫詩人為大雪所阻,滯留在宛、許之間,傍晚眺望時所見到的景象:曠野茫茫,不辨故鄉;眼前是荒村孤煙,天邊是南歸之雁,饑鷹在無邊的積雪裏追擊寒兔。這些荒涼景象的描寫,烘托了詩人頹喪而歸的心境。末四句交代自己頹喪的原因,說從小學詩作文,苦讀經書,帶來的卻是求仕的多次失敗,自己真羞於還家,隻好守著歸家的路徘徊不已。詩歌充滿失意的淒楚。反映了即使在開元盛世,中下層士人也很難找到從政的出路。
注釋
〔1〕宛:古宛縣,在今河南南陽市。許:古許昌縣,在今河南許昌市東。〔2〕京豫:指長安、洛陽。北周宣帝時於洛陽置洛州,隋大業初曾改洛州為豫州,故稱洛陽為豫。參見《元和郡縣圖誌》卷五河南府。〔3〕莽茫茫:空曠無際貌。《文選》阮籍《詠懷詩十七首》其十二:“綠水揚洪波,曠野莽茫茫。”〔4〕鄉山:故鄉之山。〔5〕平皋:水邊平地。“皋”宋本原作“皇”,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改。〔6〕文墨:指寫作詩文。〔7〕屬(zhǔ)意:注意。章句:分析古書的章節句讀。指對儒經的解析。〔8〕十上:見《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舊遊》注〔7〕。
歲晚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1〕,南山歸弊廬〔2〕。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3〕。
永懷愁不寐〔4〕,鬆月夜堂虛〔5〕。
題解
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暮”。南山,指襄陽峴山,見《題長安主人壁》注〔1〕。詩題《河嶽英靈集》作“歸故園作”。據詩中“青陽逼歲除”句,本詩當作於開元二十二年歲末,時間略晚於上詩,當時作者已返抵襄陽。詩的前四句寫不遇的憤慨和牢騷,其中“不才”二句,雖不免怨憤卻出語婉曲、溫厚,顯示了盛唐士人的氣度。清馮舒評此二句雲:“一生失意之詩,千古得意之句。”(清顧嗣立《寒廳詩話》)意見不無見地。詩的後四句抒發老年隱居的哀傷,其中結句用寫景來表達孤獨寂寥的心情,含蓄有味,高步瀛評雲:“結句意境深妙。”(《唐宋詩舉要》)甚是。舊謂孟浩然曾於唐玄宗前誦此詩(見《唐摭言》卷一一、《新唐書·文藝傳》),實不足信,參見《唐才子傳校箋》卷三孟浩然傳箋證。
注釋
〔1〕北闕:見王維《不遇詠》注〔1〕。此泛指朝廷。上書:指向皇帝上書議論政事,以期得到賞識和任用。〔2〕弊廬:破舊的房屋。指自己在襄陽的舊居。〔3〕青陽:春天。《爾雅·釋天》:“春為青陽。”句謂時光流逝,新春正逼著舊歲離去。〔4〕句謂長久地想著失意困頓之事,因憂愁而不能入睡。〔5〕堂: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窗”。
入峽寄弟
吾昔與爾輩〔1〕,讀書常閉門。
未嚐冒湍險〔2〕,豈顧垂堂言〔3〕。
自此曆江湖,辛勤難具論〔4〕。
往來行旅弊〔5〕,開鑿禹功存〔6〕。
壁直千岩峻〔7〕,淙流萬壑奔〔8〕。
我來凡幾宿,無夕不聞猿〔9〕,
浦上思歸戀〔10〕,舟中失夢魂〔11〕。
淚沾明月峽〔12〕。心斷鵲鎢原〔13〕。
離闊星難聚〔14〕,秋深露已繁〔15〕。
因君下南楚〔16〕,書此示鄉〔17〕。
題解
峽,指長江三峽。弟,宋本原作“舍弟”,此從銅活字本、《叢刊》本等;又宋本目錄作“諤弟”。孟浩然曾入蜀,陶翰《送孟大(當作“六”)入蜀序》雲:“襄陽孟浩然……天寶(當作“開元”)年始遊西秦,京師詞人皆歎其曠絕也。”“翰讀古人文,見《長楊》、《羽獵》、《子虛》賦,壯哉!至廣漢城西三千裏,清江夤緣,兩山如劍,中有微徑,西入岷峨,有奇幽,皆感子之興矣。”(《文苑英華》卷七二○)據此序,浩然入蜀,當在其遊長安之後,而自開元十五年冬首次赴長安至開元二十二年,浩然之行事皆可考,故其入蜀,大致當在開元二十三年(735)。本詩作於入蜀途中,時在二十三年深秋。詩中先述從前與諸弟在家讀書,未曾經曆在急流中行船的危險;次敘入峽旅行的辛勞和所見所聞:山勢險峻,水流湍急,猿聲淒厲;末寫由異地景色撩起的思鄉憶弟之情。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