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經濟發展與就業的影響(1)(1 / 3)

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要性

(一)經濟增長是社會經濟運動結果的綜合反映

經濟增長的本質是生產要素相互作用,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濟增長方式,即在一定體製下,決定經濟產出增長的各種要素的配置及其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把經濟增長方式分為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粗放與集約這兩個概念,是李嘉圖等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在地租理論中首先提出來的,前者又可譯為外延、廣泛,後者又可譯為內涵、密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較多地使用了這兩個概念。

馬克思在研究農業生產時指出:“在農業生產上,進行比較集約的投資比起以較大資本粗放耕作來,要合算得多”可見,集約經營,在農業上就是指在一定麵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資金或勞動,采用新的科學技術進行精耕細作提高經營效益的經營方式,而通過擴大耕地麵積提高產品總量即廣種薄收則為粗放經營。

就整個社會生產而言,粗放經營或粗放型經濟增長,是指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數量的增加從外延上擴大生產規模而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集約經營或集約型經濟增長,是指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生產要素質量的改善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從內含上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所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就是從粗放型經濟增長轉變到集約型經濟增長的軌道上來。

(二)我國原有經濟增長方式的缺陷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3624.1億元,1997年達74772億元,比1978年擴大近20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9倍。若按當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平均彙率計算,1997年國內生產總值為9020億美元,位於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之後,居世界第七位。1979—1997年,經濟年均增長率為9.8%,比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高6.5個百分點,比發展中國家高4.8個百分點,比同期經濟增長速度較高的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來、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台灣省高出1.9—3.5個百分點,位居世界首位。1978—1997年,煤炭和布匹產量始終保持世界首位,穀物、棉花、油菜籽、豬肉羊肉、鋼、水泥和電視機等8種工農業產品分別由第2至16位上升到世界第1位,發電量和化肥產量分別由第7位和第4位上升到第2位,原油產量由第8位升至第5位。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長15.6%,由第32位上升至第10位。

但是,在這一階段我國的經濟增長從總體上看還是粗放型的,主要表現在:

1、經濟增長速度高、效益低。長期以來,我國靠高投資、高積累支撐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從各種經濟效益指標可以看出,每噸標煤消耗實現的GNP為710美元,僅為發達國家的1/3至1/9;工業勞動生產率分別為美國的1/16、日本的1/17、巴西的1/14。我國靠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追求產值增長速度和產品數量的增加,而經濟效益低下產品質量下降。

2、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較低。據測算,1980~1994年期間,科技進步對GNP增長速度的貢獻為30%左右,與發達國家目前的50~70%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3、企業資源配置效率差。我國企業規模小而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許多企業大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閉式結構,專業化協作水平低下;加之臃腫的企業組織結構和沉重的社會負擔,使得企業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國有企業的資金利稅率逐漸下降:1986年為20.64%,1992年降到9.7%,1996年降到6.77%,1997年為4.5%,國有企業的虧損麵日益上升:1985年9.7%,1990年為27.6%,1995年為33.8%,1996年37.7%,1997年為39.2%。

4、產業結構不合理且層次低。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日益加劇,嚴重地降低了結構效益和分工效益。產業結構“趨同症”是指產業結構在我國不同區域間的產業部門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雷同,幾乎普遍存在著生產集中度低、專業分工差、低技術、小批量,“大而全”、“小而全”自給性重複生產等不合理現象。產業結構高度趨同,不僅加劇了國內企業之間的原料大戰與市場爭奪,激化了區域經濟矛盾,強化了部門壟斷和地區封鎖,從而阻礙了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了國民經濟綜合效益,而且低水平的重複投資、重複建設、重複生產,達不到應有的專業化程度和規模經濟,影響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質量。由於盲目引進重複建設而生產能力過剩,又必然造成巨大的生產能力與設備閑置,積壓大量產品,甚至許多企業投產之日,即虧損之時。據統計,我國的國有企業資產存量中被長期閑置的就有1/3。其中家用電器工業、紡織工業中約有近1/3—1/2的生產力閑置,並有大量的產品積壓。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固定資金,而且占用大量的流動資金。而這種國內的市場自相殘殺式的競爭格局正為外商及外國商品的進入打開了“方便之門”,使民族工業陷入危難,損害了民族利益。

上述情況表明,要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意義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主要追求社會生產總量增加,偏重產值速度和產品數量,轉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注重品種、質量、優化生產要素配置,有利於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偏重追求經濟總量擴張和增長速度、忽視市場變化和經濟效益,隻講數量,不講品種、質量,消耗高,浪費大,資金占用多,周轉慢,造成高投入、低產出,高速度、低效益。多年來,經濟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付出的代價太大。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本質要求,是要使各項經濟工作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特別是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優化結構、提高質量、降低消耗、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增進資源利用效率,在全麵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既快又好地發展經濟。

我們黨早在1958年就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方針,反映了講求經濟效益的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上有了重大轉變,提高經濟效益越來越受到重視。1978年提出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總的目標是為了提高國民經濟的素質和效益。黨的十二大把不斷提高經濟效益作為實現我國的現代化戰略的重要措施。1994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花大力氣做好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這篇大文章,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要求,積極推進經濟增長由粗放為主向集約為主轉變,大力優化結構,提高規模經營和科技進步效益。可見,提高經濟素質和效益一直是經濟建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但到目前為止,我國經濟增長中速度與效益,數量和質量的關係一直沒有真正解決好,經濟增長仍然是粗放型的。這種狀況主要是由發展階段和體製方麵的原因造成的,並不完全由經濟工作效果所決定。

建國以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都處於從一個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的起步階段,屬於工業化的中前期,與此對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以來,發展階段特點仍未根本改變,經濟體製雖然發生了深刻變化,但經濟的內在約束不足。企業有追求利潤的活力,但缺少對市場風險的責任,沒有強有力的經濟約束,因此粗放型的經濟增長特點仍未改變。在這種增長特點下,經濟的效益比較低,產品質量比較差,經濟整體素質提高較慢。今後時期時我國將進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特別是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為主的發展階段,經濟體製則要進一步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軌道。在此情況下,提高產業素質和經濟效益、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成為社會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這裏,既要重視微觀經濟活動的效益和效率,也要注重宏觀經濟效益,要運用市場機製和宏觀調控兩種手段,正確引導和組織各種生產要素的結合,以生產出市場需要的產品和促進社會再生產順暢循環,實現結構優化效益、規模經營效益和區域分工合作效益,提高國民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減少資源的占用與消耗,使經濟建設與資源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主要靠生產要素擴張,增加財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實現經濟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科學技術和知識智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實現經濟的增長,有利於科教興國戰略落到實處。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忽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疏於現代化管理,偏重增加勞動力投入而忽視提高勞動者素質,科技進步和智力開發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小,靠消耗大量資源來發展經濟。技術落後、管理落後、勞動者素質比較低,是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高、產品缺乏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關鍵要加速科技進步,提高管理水平。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是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隻有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才能解決好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差、物質消耗大、勞動生產率不高和其它方麵經濟效益低的種種問題。為此,必須認真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全麵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強化技術開展和推廣,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嚴業化進程。目前我國經濟管理水平不高,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個因素對經濟效益以至整個經濟發展的影響比技術落後的影響還要大。因此,改進和加強管理,有著更大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必須大力加強宏觀經濟管理、行業管理和企業管理。從根本上說,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社會的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培養大量合格人才。必須堅持把發展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通過深化改革和增加投入,加強智力開發。把科教興國戰略真正落到實處,不僅會顯著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而且會大大增強國民經濟長期持續發展的後勁,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主要依靠鋪新攤子、上新項目,擴大建設規模,轉到立足現有基礎,把建設的重點放在現有企業挖潛、改造、充實和提高上,有利於走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路子。粗放型經濟增長主要靠不斷建設新的企業,外延擴大生產規模,以求得經濟的持續增長。相當時期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中存在著兩個方麵的突出問題。一方麵,大量將資金投入新建項目,很多項目又屬於盲目建設和不必要的重複建設,基本建設搞得過大,攤子鋪得過多過散,占用和耗費了寶貴的財力物力。另一方麵,大量原有企業由於缺乏更新改造資金,技術落後,設備陳舊,甚至帶病運轉、產品質量低,物質消耗高,生產經營困難。這樣,不僅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國民經濟素質和效益提高不快,還往往造成整個經濟循環不暢。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首先要求處理好新上項目與利用現有基礎的關係。今後擴大再生產必須主要依靠現有基礎,充分發揮它們的重要作用。立足現有基礎發展社會再生產比新建企業有投資省、耗費低、見效快的優點,還可以帶動和促進機電工業技術進步提高生產力水平。這不僅有利於緩解資金和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製約,而且有利於搞於整個國有企業,提高社會生產技術水平,加速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當然,我國目前農業、水利、能源、交通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仍有必要集中一定的財力物力建設一批新的骨幹工程。隨著新興產業的興起,以及某些重要行業填補空白,也需要新建一些具有現代化水平的骨幹企業。但是,各行各業都應堅決地把建設重點放在現有企業的挖潛、改造、充實和提高上,能夠通過改革、改組、改造提高生產能力的,就不再鋪新攤子、上項目。隻有真正把建設重點轉到現有企業的改造、充實和提高上,國民經濟才能真正走出新路子,並顯著提高現代化水平。

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創造職崗、實現適度充分就業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推子、追求數量,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對於擴大我國的就業率既是一種挑戰,又是一個機遇,我們要麵對挑戰抓住機遇,降低失業率,實現適度充分就業。

(一)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勞動就業所麵臨挑戰

首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技術進步、對擴大勞動力就業具有一定的排斥性。這種排斥性表現為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不斷下降。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學說和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於單位勞動力的裝備水平及其推動的生產資料數量持續上升,於是社會總資本的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即總資本中用於購置各種資本物品如機器設備、原輔材料、燃料動力、基礎設施等等的部分將快速增長,而用於支付人員工資報酬部分的增長則將相對遲緩。但與此同時,勞動力的供給則往往呈上升趨勢。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麵,每年新增加的社會勞動力將源源不斷地加入勞動大軍隊伍;另一方麵,技術進步和各部門、各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原有就業人口中的一部分不斷被分離和排擠出來,需要尋找新的工作。隻要社會勞動力供給的增長速度超過了社會資本與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速度,那麼便會出現失業人口。這種失業是由市場經濟普遍競爭條件下持續的技術進步所引起,因而同社會製度的性質沒有必然聯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會出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同樣也會出現。例如,據統計,近20年來我國社會資本的有機構成提高十分迅速,單位勞動力的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時國有企業的人均固定資產淨值為2987元,而到1994年則達到13980元,16年間翻了兩番多;同期全社會的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亦從668.72億元增加到9355.35億元,猛增了近13倍。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全社會就業人數則僅從1978年的40152萬人增加到1994年的61470萬人,隻增長53.09%。顯然,社會資本的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速度。

其次,世紀之交勞動力的自然供給在“十五”期內比“九五”期內增加較多。依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八五”時期勞動年齡人口(本文根據中國國情指男性16—59歲和女性16—54歲人口的總和)淨增加5630.33萬人,而“九五”時期勞動年齡人口增加人數為5123.75萬人。“十五”時期勞動年齡人口淨增加5697.23萬人,“十五”期間比“九五”期間增加573.48萬人,需要更多的就業崗位。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麵臨著如破產企業人員安置問題、停產半停產企業職工的出路問題、企業富餘人員問題、合同期滿勞動者的續聘問題、機關事業單位富餘人員分流問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增加問題等等越來越突出。因此,這個時期消化改革型就業壓力的任務很重。

(二)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促進就業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既對就業問題提出了挑戰,又對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創造就業崗位,化解就業壓力。

1、在經濟發展中創造就業崗位

從根本上說,就業崗位要靠經濟發展來創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國民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能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有利於增加就業崗位。中央提出要達到8%左右的經濟增長速度,除了出於對經濟發展的考慮,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通過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來增加就業崗位。從這個意義上說,保速度就是保就業。據分析,在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就能增加就業100萬人左右。我們必須在實現8%左右的增長目標上,花更大的氣力,下更大的功夫。

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中央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1998年增發1000億元的長期國債,定向用於農田水利、鐵路交通、郵電通訊、城市基礎設施、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用於長江黃河中上遊水土保持和植樹造林。發展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既能刺激國內需求,帶動經濟發展,同時也能增加更多的新的就業崗位。

2、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中創造就業崗位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求優化產業結構。因為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必然不斷優化升級,逐步形成同社會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一、二、三產業的合理結構。這是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趨勢,我國也不例外,處理好一、二、三產業的關係,既有利於經濟的協調發展,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一、二、三產業都有很大發展。當前的主要問題是,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第三產業發展滯後,一、二、三產業的關係還不協調。今後必須大力加強第一產業,調整提高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相對於經濟結構而言,我國就業的產業結構第一產業過高、第三產業過低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這是我國經濟正處在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過程中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