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經濟發展與就業的影響(2)(3 / 3)

(二)開展適應本企業和市場發展需求的多層次的就業中職業培訓

就業中職業培訓對於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素質,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必須下極大的力量,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和在職繼續教育,努力建設起一支素質優良、紀律嚴明的勞動大軍。”就業中培訓,越來越成為提高勞動者隊伍素質的重要途徑。

在我國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企業同時存在、勞動就業呈現多層次格局的情況下,就業中培訓亦應順這種需求,開展不同層次和類別的職業培訓。具體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培訓:

(1)對各級各類幹部、特別是縣以上領導幹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以及必備專業知識的在職培訓。

(2)在工人中,著重抓好班組長、生產骨幹、業務骨幹和關鍵崗位人員的業務培訓。

(3)技術工作要按崗位要求進行技術等級培訓;積極開展高級技術工人、技師的係統培訓和傳統工藝技術的傳授。

(4)對農村基層幹部、專業技術人員、鄉鎮企業職工,要有計劃地開展崗位培訓。

(5)對農業生產者要開展實用技術,包括:種植養殖、加工、新產品開發、推廣等方麵的生產技術培訓。

通過就業中職業培訓,使技術密集型企業或行業與勞動密集型企業或行業,都能擁有本行業、本企業的熟練勞動者,從而實現勞動力資源使用效益最大化。

(三)進行多種形式的市場化的再就業職業培訓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實施,勞動力市場對勞動者就業的調節作用不斷增強,市場化競爭就業取代政府計劃安置就業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在市場化競爭就業條件下,勞動者失業不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並且這種市場經濟條件下無法避免的社會經濟現象將長期存在。

在市場經濟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許多勞動者會由於社會經濟、經濟發展周期、企業經營狀況或勞動者自身素質等方麵的原因喪失工作崗位,成為失業者。

目前,我國失業下崗人員實現再就業,就其本身而言,主要存在兩個方麵的問題:一是擇業觀念陳舊,許多失業下崗人員對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總想到國有企業或者技術密集型產業等工作環境比較舒適、收入較高的單位和崗位就業,不願到非國有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更不願意自謀職業。二是職業能力不高,就業彈性小,盡管有些人有一技之長,但麵臨著轉換職業,也需要更新技能。因而轉變失業下崗人員的就業觀念,提高其職業技能、創造能力,是促進其實現再就業的有效措施。

因此實現再就業培訓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麵:

(1)適應性

在進行再就業職業培訓中,必須從轉變失業下崗者擇業觀念入手,使受培訓者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後通過勞動力市場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的社會事實,認識在我國生產力水平呈現多層次、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實行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方針和技術密集型行業、企業與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同時並存共同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客觀地分析自己,科學地選擇接受何種類別、何種層次的職業培訓,使其既能在短期內通過接受職業培訓獲得一技之長,又能順應市場的需求及時重新就業。

(2)多角性

再就業職業培訓的實質是一種職業繼續教育,在再就業職業培訓中,要鼓勵受培訓者在深化自身原有技能的同時,以多角性視野、適時接受轉業培訓,為適應勞動力市場對勞動者多層次的需求,形成“學三門、懂兩門、精一門”的豐富自身職業技能的觀念,提高其就業彈性。同時,鼓勵受培訓者銳意開拓,憑借自身的技能優勢、自謀職業,創辦規模小、資金需求量少、勞動密集的就業載體,創造就業崗位。

(3)靈活性

在再就業職業培訓中,需應市場、產業結構和失業下崗人員的需求,在培訓方式、培訓時間、培訓內容等等方麵不受或少受某種固定模式的限製。

從培訓時間看,可考慮以短期為主,由於失業下崗者急於實現再就業,政府急於減輕失業下崗的壓力,因而再就業職業培訓應力求做到時間短、效率高、見效快。與其相適應,再就業職業培訓的目標,應根據受培訓者的具體情況及新崗位的最低要求,按不同情況分別確定。鑒於失業下崗人員中的絕大多數為具有一般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所需求的具有一定勞動技能的勞動者為主要培訓目標,以達到最低勞動力成本、實現最佳的勞動力再配置的目的。與此同時,因失業下崗人員的情況差別很大,不同的新崗位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凡是符合我國生產力水平多層次和技術密集與勞動密集各行業、各企業需求的培訓方法與內容均可采用。

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就業培訓的目標與方式

1知識密集與勞動就業培訓的取向

我國正麵臨著增長方式向集約化推進而社會勞動力又大量剩餘的深層矛盾。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加速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下崗、失業以及由產業結構變動而帶來的職業培訓與就業問題,日益成為牽動千家萬戶、決定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集約經濟與勞動者素質

美國經濟學家西門·庫茲涅茨指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先進技術以及所需要的製度和思想意識之相應的調整的基礎上的。”他進一步指出:“現代經濟增長的高增長率是在以知識財富的增加為基礎,大量使用工藝技術革新和知識財富的進一步增加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中取得的。”①(①見西門·庫茲涅茨:《現代經濟的增長:發現和反映》,《現代國外經濟學論文選》(第二輯),商務印書館出版1981年版第21頁、35頁)

經濟增長通常用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擴大程度來衡量。勞動、資本和知識已廣泛被認為是決定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而知識則被視為現代經濟高增長的基礎。

人類經濟經曆了勞動密集型增長方式、資本密集型增長方式兩個曆史階段。今天,在大多數發達國家,被認為已經進入了知識密集型經濟增長時代。知識密集型經濟增長突破了過去那種以勞動力或資本為某一主導因素的粗放式或外延式經濟增長方式而取代於人類的科學技術、管理乃至文化等因素,由此形成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就是知識密集型經濟的形成。

集約型經濟增長的知識技術密集特征,決定了在集約型經濟中人的因素的決定作用。勞動者的素質、勞動者的知識、技術水平,成為決定經濟增長的一個主導因素,這就使勞動者的就業培訓的問題成為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條件之一。

聯邦德國前總理科爾曾說過:“我們唯一的財富,就是我國人民的勤奮和高度的科學文化水平。”無獨有偶,60年代一位日本首相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回答提問時說:“大家說日本出現了經濟奇跡,我認為算不了什麼。我有一句話奉告各位,我們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日本與德國都是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又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大戰期間這兩個國家的工廠和設備遭到了嚴重的摧毀。人們曾對這些損失在日後的阻礙作用進行了評估,結果戰後不久所作出的判斷與實際情況相差極遠。生產設備的損失破壞的確是空前徹底的,但是,隻經過了一個較短的時間,這兩個國家就恢複了生產,並成長為今日之經濟強國。使判斷遠遠偏離事實的原因在於人們過分看重物質資本,忽視了人的因素和人力資源的作用。這兩個國家的人民都具有較高的知識、技術水平,在戰後的恢複和發展過程中,兩國又特別重視科技與教育的發展。前麵所引兩國政府領導人的話,的確反映了兩國政府與人民的共同認識。德國人曾一再對來訪者說:戰後西德經濟受到巨大破壞,但技術人才大部分保留下來了,正是依靠這批技術力量,加上不斷培養出大批的熟練技術工人,才能有戰後的經濟奇跡,使西德成為西方生產效率和工資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他們甚至說:“職業教育是西德經濟發展的基石”,“是一個民族能否存在的基礎”。日本文部省調查局編寫的《日本的教育與發展》一書指出:“日本雖然在戰爭中幾乎喪失了四分之一的經濟物質條件,但支撐戰後如此輝煌的經濟發展的是從戰前就積累起來的知識和技能這一人的因素,是過去幾十年所積累起來的教育的成果”。這些肺腑之言的確道出了日本與德國在經濟上迅速崛起的奧秘:他們擁有雄厚的人力資源優勢,人才和人才的培訓是經濟成長的最根本的決定因素。

(二)職業培訓的重點:適宜的知識技術

集約經濟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支撐才能形成和有效運行。那麼,培養什麼樣的勞動者隊伍才能適應集約經濟增長的需要呢?高素質的勞動者並非都是追求高精尖的知識分子。即便是集約型經濟增長在我國經濟中已居於主導地位的條件下,勞動者的知識技能結構安排也不能夠在全社會範圍內普遍把高新尖技術當作追求的目標。

最早從事集約增長問題研究的經濟學家馬修斯基在評價羅托斯的“新主導部門”問題時曾對集約增長作過如下說明:在計算經濟增長率時,必須對計算方法有所選擇:是計算加權平均生產率呢,還是非加權的簡單平均增長率?這樣,經濟成長基本上分為“外延的成長”(extensivegrowth)和“集約的成長”(intensivegrowth)。馬修斯基說:如果簡單平均增長率大大高於加權平均增長率,這叫做“外延的成長”,這時,若幹小工業部門增長得快,而他們多半是較新的工業部門;如果加權平均生產率、簡單平均增長率、加權平均生產率與簡單平均生產率之比三者都增加,則叫做“集約的成長”,這時以老的工業部門的發展為主。馬修斯基認為:“集約的成長”是一個“成長周期”的“頂峰”,而任何新的“成長周期”總是從“外延的成長”開始的①(①參閱北京大學經濟係經濟史經濟學說教研室編《國外經濟學評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2—103頁)。由此可見,集約成長的主體部門不是新興的部門,而是老的基礎宏大的產業部門。在整個知識結構體係中集約經濟部分占據的主要是已經成熟了的技術和知識。而創新性技術往往導致新的工業部門的形成並由此推動的是外延型經濟的發展。

因此,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化的轉變,並非要求勞動者的知識結構普遍向高尖新的方向轉變。集約經濟對勞動者知識結構的要求首先是成熟的、社會需求量大的(實用的)或者說在社會占有主流地位的產業技術與知識。

職業培訓應當以適宜技術為基本目標。這包括:

1.消化能力。即首先培訓的內容應當與培訓者的技術水平和知識水平相適應,保證培訓者能夠切實的接收新的知識技術,並能有效地加以應用。

2.配套程度。對培訓者應當盡量選擇那些與他以前學過的掌握的技術知識相配套的相匹配的相關的學習領域。所學知識應當相互匹配從而使培訓者能夠最有效地掌握其所需的知識並能真正加以應用。這不僅是提高培訓效率的前提,而且也是最大限度開發人力資源的必然方法。

3.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訓的內容要適應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戰略,適應於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升級;培訓方向要與供求關係相適應,保證培訓的數量與市場需求的數量之間相互吻合。

4.要注重自我發展能力和自我革新能力的培養。在現代經濟高速發展時代,知識技能處在不斷完善不斷更新不斷提高的過程,勞動者的知識技能也需要不斷完善不斷更新不斷提高。不是能夠靠培訓完善實現的,而是要靠勞動者自己學習和掌握。因此,培訓能夠給勞動者帶來的最大的利益,就是增進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借用一位德國經濟學家的話來說,職業培訓最重要的不是像手藝人做手工活那樣去塑造成果,而是像園丁培育他的花木那樣通過提供適宜的環境去促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