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述可見,實行集約型經濟經濟增長方式,並不絕對地排斥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方麵,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下會生成一些勞動密集性產業,另一方麵,那些需要由勞動密集型轉變為資本密集型的企業中的許多,在沒有資金能力和技術能力的條件下還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通過挖潛改造、改進生產工藝、提高員工素質、提高經濟效益。
(3)我國的基本國情要求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
馬克思在《資本論》的第一版中說:“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①(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3卷第11頁)我國經過若幹年的實踐探索到了當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其經濟增長方式必然要由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這一經濟發展規律,並且從總體上看,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必定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因而盡管如前所述,我國勞動力資源異常豐富,從總體上看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但是,我們卻不能為保證勞動者的充分就業而放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科學的方法是在發展資金與技術密集與勞動力密集的行業、產業、企業的發展格局中尋求適度,因此,我國在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過程中,必須從人民的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結合的角度,從實現適度充分就業與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益結合的角度,從戰略的高度統籌安排優化產業結構的角度,在大力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行業、企業的同時,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以保持社會的穩定,保證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此:
第一、在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我國產業結構的技術創新應在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發展中小型企業,以便通過技術進步進一步拓寬生產領域,在增加新的就業崗位的同時,使技術裝備的資金密集度與現有勞動力的數量與質量相適應。
新中國建立之後,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和計劃經濟體製的運行,不僅使工業化過程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較弱,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中小企業的合理發展。由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的轉變,由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活力,因此,國家在引導大力發展集約型企業經營的同時,還應製定中與小企業長期發展規劃相應的政策,積極倡導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並以此為突破口,充分發揮使用勞動力的比較優勢,提高中小企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把大力發展中小型企業作為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就業的主要增長點。
第二、在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條件下,科學處理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企業的關係,形成合理的產業格局。在知識經濟時代在我國“初露端倪”的背景下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充分發揮知識經濟的內在巨大動力,在我國迅速形成一個高新技術產業群,以其高新的生產能力、科學的經營管理和高質的經濟增長成為這個時代推動社會經濟前進的“龍頭”產業,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同時,必須注意尋找適應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和利於優化產業結構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群。從發展的趨勢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吸納新增勞動力和農業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部門,在未來20年,服務業、建築業、電子、電機和部分輕工業部門,都將是就業增長較快的部門。由於相對低的勞動力成本,使得商業、服務業、食品加工業、服裝製做業等仍然是可以大量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不可忽視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群。
高科技產業群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群的適度發展,可以形成一個既符合我國多層次生產力水平的基本國情,又能夠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實現適度充分就業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失為一種合理的、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戰略。
第三、在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條件下,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即第三產業發育不足,比重偏低。到1997年底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僅為32.1%,而世界平均水平為63%,發展中家的平均水平在45%左右。1990—1997年,我國第三產業平均增長速度為9.45,低於二產的15.7%和國內生產總值11.2%的增長速度。造成我國延緩第三產業發育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是我國工業化水平低、製約了城市化的發展、缺乏第三產業正常發展所需要的空間條件和相應的產業載體。
著名的配第——克拉定理告訴我們: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將依次從第一產業流向第二產業,然後再從第二產業流向第三產業,三次產業結構狀的曆史發展順序為“一二三”——“二一三”——“三二一”,這一規律已被許多發達國家的實踐所證實。由於第三產業中的許多行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且不少行業的經營規模可大可小,經營方式簡便靈活,所以,許多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亦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作為擴大就業的措施。在我國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方式解決勞動力供大於求問題的呼聲亦很高。
然而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與規模是受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限製的。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存在著與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相違背的第三產業勞動力過度膨脹的問題,即大批第一產業的剩餘勞動力不是先轉向第二產業,而是迅速直接地轉向第三產業,因此,出現了第三產業勞動力的比例遠遠高於第二產業,並且繼續保持第三產業勞動力增長速度高於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的趨勢,其產業結構狀況呈現“一二三”——“一三二”——“三一二”的發展的態勢。究其原因:一般是由於發展中國家第二產業的發展受到經濟能力和技術能力的製約而不夠發達,同時第二產業吸收非技術勞動力的數量又有限,因此,城鎮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就更多地壓在第三產業,特別是那些對專業技術要求不高的生活服務部門。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轉向城市從事第三產業,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可見,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勞動力的迅速增加不是與工業化密切相關,而是與城市化聯係的更緊密。事實上,城市化的過程是伴隨著工業化過程進行的,因為城市化需要工業化提供強大的經濟力的支撐,否則便會出現許多“經濟營養不良症”:無限擴張的第三產業缺乏與之相適應的消費者致使第三產業供大於求;城市基礎建設力不能支,生活設施建設缺乏經濟動力等,從而帶來第三產業的不景氣和經濟效益低下。我們必須吸取那些第三產業過度膨脹的發展中國家的教訓,在調整產業結構中采取科學的態度。
誠然,沒有城市、沒有人口的集聚,就沒有第三產業。從生產角度看:第三產業的生產要素具有更強的勞動力密集特征;從消費上看,第三產業一般不能異地生產、異地消費。由此決定第三產業隻有在人口密度大的城鎮地區才易於發展,所以,沒有城鎮的發展,發展第三產業便無從談起。但是,城鎮的發展,又是與工業化的發展程度緊密聯係的。沒有工業化作為前提,在一般情況下一個純消費性的城市是無法形成的。因此,在我國實行集約化經濟增長方式情況下,必須通過加快工業化的步伐促進城市化的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1)將工業化與小城鎮發展結合起來,開拓發展第三產業的載體
通過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解決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和農村居民的城市化問題,通過鄉鎮企業逐步向小城鎮集中,促進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擴大對第三產業發展的需求,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勞動者就業。我國現有小城鎮1.9萬個,其既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基地,也是今後第三產業的新的增長點、吸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主要場所。
(2)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拓寬大中城市第三產業的覆蓋麵
現代社會,人才、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向大中城市流動和彙集,是一種規律性的流動,這為大中城市的發展注入巨大的活力,也為大中城市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帶來了契機。一是流入大中城市的勞動者,大都不象城市人那樣有固定的住所、安定和規律的生活,他們在生活上對社會提供的第三產業的各類服務具有極大的依賴性,他們的吃、穿、住、行、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第三產業各類服務的提供;二是不少流人大中城市的勞動者,在城市的居住已有一定的穩定性,一年、兩年、甚至十年八年,不少是舉家居住在城市,從子女的入托、受教育、特長愛好培養,到自身的素質提高,以及各類生活需求已緊緊地與城市的第三產業緊密聯係在一起。目前,由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和城市管理中的種種缺陷,將這部分產生第三產業需求的社會成員“擠”在城市的邊緣,使他們難以溶入城市,與城市人一樣共同分享第三產業的服務,所以,在不少城市的邊緣地帶出現了這些流動人口自發形成的“浙江村”“安徽村”等等,自發地形成了水平極低、不穩定、極脆弱的“第三產業”,這是大中城市第三產業應該立即覆蓋的新空間。
(3)將發展第三產業與發展社區服務結合起來,挖掘大中城市發展第三產業的潛力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行,形成了一種快節奏的居民生活方式,這將擴大城市居民對社區服務的需求,居民小區的家政服務、養老服務、醫療服務、商業服務、物業管理等等,這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也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野。
3針對多層次的就業格局,開展有效的職業培訓
如上所述,我國生產力水平多層次的基本格局、實現集約型經濟增長是一個漸進過程的事實、以及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不可替代性,決定了我國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同時存在。特別是在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就業壓力大的情況下,還必須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這樣便形成了與我國生產水平多層次相適應的多層次的就業格局。同時,無論是資本與技術密集型企業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都有賴於員工素質的提高,有賴於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有賴於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賴於對企業已占有的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的充分利用。簡言之:走集約化經濟增長的道路,既表現為科學技術應用於生產過程和機器設備得到充分的利用,也表現為員工素質的提高和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便要求職業培訓應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和我國多層次的就業格局的要求,開展卓有成效的多層次的職業培訓。
(一)構建低、中、高級勞動技能科學配置的就業前職業培訓
多層次的就業格局,需要擁有多層次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勞動密集型企業,主要需要具有一般的勞動技能科技含量比較低的勞動者;在技術密集型企業,主要需要具有勞動技能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中、高級技術勞動者;無論勞動密集型企業還是技術密集型企業,都需要具有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論、現代管理能力的中高級管理人員。這就要求我國的就業前培訓,必須從我國多層次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需求和市場需求出發,科學合理地配置就業前的低、中、高級勞動技能教育規模,從量和質的結合上,培育適量的高質的具有技工、技師、技術員、工程師等不同發展潛力的、多層次的勞動者隊伍,使勞動密集型企業與技術密集型企業獲得各得其所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