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約型經濟增長與勞動就業動向
(一)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規律
恩格斯曾告誠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對我們進行報複。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①(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第383頁)大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大自然既可以向人類提供眾多的可以利用的資源,也以鐵的平衡規則要求人類給予回報。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告訴我們,自然界能使用的生產要素固然可以不斷發現、開發、利用,然而自然資源必竟是有限的,因而,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會將經濟發展主要期待寄托於生產要素數量的擴張,轉變為主要通過對生產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優化其構成來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是一個人類社會不能違背的法則。
當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即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曆史趨勢,但是倘若這一內在的經濟發展規律不為人們所認識和自覺遵循,則社會經濟的發展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恩格斯在其73歲高齡時曾不勝感慨地指出:“曆史可以說是所有女神中最殘酷的一個,她不僅在戰爭中、而且在‘和平’的經濟發展時期中,都是在堆積如山的屍體上馳騁她的凱旋車。而不幸的是,我們人類卻如此愚蠢,如果不是在無法忍受的痛苦逼迫之下,怎麼也不能鼓起勇氣去實現真正的進步”。①(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9卷第40頁)革命導師在方法論上啟示著我們,必須勇於、善於溫故而知新,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中科學地認識規律、遵循規律、敢於改革、善於改革、減少前進中的損失。
我們黨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探索早在80年代初就開始了。1980年,鄧小平同誌提出:“各項工作都要進行經濟效果比較,從中選出花錢少、收效大的最優方案。這是一條十分重要的方針。過去不顧經濟效果的毛病,一定要改過來。”②(②《實事求是》1996年第二期第13頁)1980年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明確提出:“長期以來,我們走的是一條重基建輕生產、高積累低效率的道路,熱衷於大搞基本建設”,“這幾乎成了一種頑症,使我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這條路子是靠緊縮人民消費、保持過高的積累維持的,表麵上看,生產的增長速度並不算慢,但是真正創造的社會財富很少,人民得到的實惠不多,今後,再也不能走這條老路了。我們應當尋找一條新的路子。不是靠多上基本建設、輔新攤子、大量增加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而主要靠發揮現有企業的作用,進行合理的技術改造,降低消耗、提高質量,提高效率來擴大社會生產。”1981年的全國人大會議進一步明確了這一方針,指出:“今後,我們考慮一切經濟問題,必須把根本出發點放在提高經濟效益上,使我國經濟更好地持續發展。”此後,黨和國家關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文獻中,反複重申過這一方針。
但是在實踐中,我們並沒能很好地貫徹這一方針,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有一些高新技術產業效益好、質量高,但是起主導作用的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質量的粗放型方式。有學者運用“全要素生產率法”對我國改革開放十幾年中各種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計算,結果是:資本投入與勞動投入占72%,技術進步隻占28%。同期,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技術進步貢獻率占30%,而發達國家則占到50—70%。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條件下,我國綜合能源的消耗相當於日本的5倍,美國的2.6倍。據測算,“九五”期間,要實現年均8%左右的經濟增長率,按當時的能源消耗係數,能源供需差率達到20%左右。到21世紀前十年,這種供需差率的矛盾更大。90年代中期,我國的能源利用效率僅為30%,而一般工業化國家則達50%以上,我國若能將能源利用率提高到35%,則每年可節約三億多噸標準煤。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隨著技術進步,物耗會顯著下降。可見,我國實現跨世紀的戰略目標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依靠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作為跨世紀的全局性的關鍵問題之一,黨的“十五大”,將由計劃經濟體製轉變為市場經濟體製,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作為黨和國家跨世紀的兩大根本任務,標誌著我們黨和國家不僅認識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規律,並開始自覺地遵循這一規律。
(二)集約型經濟增長與勞動就業
一個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漸進的,不是突發性的,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首先表現為社會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減少資金和勞動力投入,加大科技投入,不斷提高資金使用率。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逐年擴大是由於兩個原因,第一,由於投入生產的資本不斷增長;第二,由於資本使用的效率不斷提高;在再生產和積累期間,小的改良日積月累,最終就使生產的整個規模完全改觀。”①(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冊第598頁)在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必然表現出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勞動就業結構的變化。據預測,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到2020年,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將會發生如下變化。
目前,我國仍處於工業化的進程之中,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科技的投入和結構的轉變是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和動力。從就業結構的變化可以看到,到2020年,農業勞動力比重雖然約下降一半,但是農業部門仍擁有占勞動力總數的26%的勞動者,其總數近3個億,相對於到2020年農業產業僅占社會總產出的5.8%的比重而言,農業勞動力向外轉移的壓力仍然很大。我國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到1997年底全國總人口達123626萬,占世界總人口的1/5強。7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計劃政策,使我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低於世界人口增長的平均水平。但是,由於中國人口基數龐大,所以每年新增人口依然在1000萬人以上。據預測,到2000年,我國的人口總數將達到12.87億、2010年達到14.23億、2020年前後突破15.18億,2038年前後將達峰值15.85億。人口的增長必然伴隨著勞動力的增長,到2000年,我國勞動力總量將達到6.55億、2010年達7.25億、2020年達7.68億、2030年達7.66億①(①《中國經濟未來20年展望》李善同等《中國經濟時報》1999年1月22日第五版)。可見,在未來20年到40年中,我國勞動力資源均相當豐富,勞動力供給相當旺盛。
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要求減少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資源利用率;要求不盲目追求高速度而造成社會經濟的低發展,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要求用最少的資源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產出,從而形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態勢。這必然對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帶來巨大的影響,其主要表現為;
第一,科技投入的加大,使在我國“初露端倪”的知識經濟進一步發展,從而使勞動力量的使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弱化。
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科學技術投入的加大,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充分發揮,使高新產業技術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以勞動力的量的增大來擴大經濟發展的作用大大減弱,社會生產需要具有現代化生產的知識、技術、管理水平和能力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這一方麵在量上減少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麵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第二、在我國經濟發展達到一定規模,並追求提高經濟增長素質的情況下,社會經濟增長幅度逐漸減緩,從而使社會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減弱。這將與勞動力總量的日益增長產生一定的矛盾。
隨著我國經濟規模的總體擴大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對社會經濟發展質量的高質化要求,未來20年,GDP年增長率的增幅呈減緩的趨勢。與此同時,勞動年齡人口則在總人口中穩定地占到70%以上,由於人口總數的增多,勞動力供給的絕對量則呈現一路增多的狀況,到2020年將達到7.68億。
我國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下,工業以勞動密集型為基礎。隨著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形成,其發展目標自然是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化,此時,除了資金和技術短缺之外,社會就業壓力實際上已經對經濟增長速度和基本建設規模產生了巨大的阻礙。按照“八五“期間我國年均新增加就業人員730多萬人,GDP年均增長12.2%推算,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大致可吸收60—100萬人就業。現階段,我國城鎮需要安置的新生勞動力每年都在700萬左右,加上失業下崗人員需要再就業、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流動,未來幾年GDP年增長率增幅下降的趨勢,必將使勞動就業的矛盾異常突出。
第三、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是與經濟體製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經濟體製的轉軌製約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同時,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又是經濟體製轉軌的必然要求,隻有既實現了經濟體製的轉軌,又實現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才能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穩定、健康發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對傳統計劃安置就業的勞動就業體製、觀念與運行機製的衝擊是全麵性的,市場經濟基本經濟規律作用的發揮、優勝劣汰競爭法則的堅持,必然會帶來企業的優勝劣汰,即導致劣質企業倒閉、破產,從而使在其中就業的勞動者喪失工作崗位;同時勞動者在就業中的競爭亦會將那些缺乏勞動技能、綜合素質不適應用人單位需求的勞動者“擠”出就業隊伍,成為失業人員;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夕陽產業的萎縮、被淘汰也必然會造成部分人的失業。在以市場化競爭就業為特征的勞動用工製度下,在勞動力總量供大與求的狀態下,勞動就業的壓力異常巨大。
2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適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在討論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過程中,有一種帶有普遍性的觀點:即認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勢必減少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並要收縮現有的勞動密型企業,這樣才能大力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型企業。事實上,上述觀點並不正確,其既違背了我國的基本國情,亦不完全符合集約型經濟增長的精神。
(1)集約型經濟增長的原則既符合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也符合勞動密集型企業
眾所周知,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擴大生產規模,追求高的發展速度,忽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忽視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而集約型經濟增長,則主要依靠挖掘潛力、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因此,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原則,既適合於現有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型企業,也適合於現有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因為這兩類企業都必須提高效率,依靠提高效率來增加經濟效益,加快經濟發展。
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勞動密集型企業因管理水平低、生產工藝落後、員工素質差而造成人浮於事、效益低下者固然很多,而那些技術密集型企業雖然擁有先進的生產設備,科技含量高的生產工藝,但因人員素質差、管理不善,而造成高投入低產出者並非鮮見。因此,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不能簡單地將資本與技術密集型企業等同於集約型經濟增長的載體,將勞動密集型企業等同於粗放型經濟增長的載體。倘若隻注重對資本與技術密集型企業的投入,而忽視其管理和產出,忽視其效率的提高和潛力的挖掘,其同樣可能成為粗放型發展企業。倘若注重對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的挖潛改造、人員素質的提高、生產工藝的革新、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同樣可以成為集約型發展的企業。事實上,企業采取資本與技術密集型還是勞動密集型與產業和產品的特點緊密關聯,而屬於集約型經營還是粗放型經營與經營管理者的經營管理觀念,管理水平緊密相關。
(2)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並不排除勞動密集型產業
毋須贅言,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資本與技術密集型企業、產業的發展,會使大量的科技含量高的製造業、運輸、通訊等產業崛起,甚至形成“無人車間”,從而減少這些產業對活勞動的需求。但與此同時,這些產業和企業對社會服務的依賴程度也會提高,因而會激發一個個勞動密集型的生產輔助行業,如谘詢、信息業、生產服務業等等。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增多,社會成員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會促進教育、娛樂、商業服務、餐飲服務、社區服務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發展。傳統手工藝品的源遠流長,農作物、經濟作物的精工細作、農業初級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都會發揮勞動密集的優勢。同時,即使那些適應於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經營的產業、行業或企業,在實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後,受社會物質條件、技術能力的製約也會有一個由勞動密集型經營逐漸分層次、分階段地發展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經營,絕不會一夜之間便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