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適應勞動就業需求開展有效的職業培訓(2)(1 / 3)

(三)再就業職業培訓

再就業職業培訓,是指對已經就業的勞動者由於種種原因喪失了原有的勞動崗位,為實現其再次就業而實行的職業培訓。再就業職業培訓是職業培訓體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計劃經濟條件下,失業被包含在計劃安置就業和企業龐大的冗員隊伍之中,因此,在計劃經濟體製下不存在再就業培訓的問題,那些因在企業內變更工作崗位的職業培訓,被稱為“轉業培訓”。在市場經濟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企業在優勝劣汰中進行著生存競爭,“劣質”的企業不斷被淘汰;產業結構在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中不斷得到優化;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就業競爭中接受著優勝劣汰法則的挑選;所有這些都會使許多勞動者喪失原來的工作崗位,麵臨著重新就業的挑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勞動力的流動中,始終會保持一定數量的失業者。我國在“九五”期間,社會新生勞動力將達到7200萬,城鎮企業富餘職工將達2200萬,失業職工將達190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將達到1.3個億,這對我國的再就業培訓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世界各國解決就業問題的實踐證明:加強職業培訓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凡是經過職業培訓具有一定職業技能的勞動者就容易就業,這類勞動者即使失業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再就業。而不具備一定的基礎素質和職業技能的人員則失業率高、失業時間長,並且再就業後亦容易再失業。所以,開展再就業培訓,迅速提高失業者素質,是使失業者盡快實現再就業的有效徑。

在我國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曆史條件下,我國麵對著失業下崗人數增多,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失業下崗者因基礎素質偏低、勞動技能陳舊、就業彈性小而處於競爭就業的劣勢地位。北京市勞動局1997年6月到8月對企業下崗職工素質和開展培訓狀況進行的調查表明:下崗職工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人數僅占總人數的6.23%,比在崗工人的占38.71%低32個百分點;初中以下文化的占57.02%,較在崗人員的占6.56%高出50個百分點。在上海一家公司的求職者登記中。認為自己隻能從事簡單勞動或體力勞動的競占到67.9%。①(①費偉偉《素質決定再就業》《人民日服》1998年版)針對失業下崗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勞動技能狀況,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再就業培訓,江澤民同誌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黨和政府要采取積極措施,依靠社會各方麵的力量,關心和安排好下崗職工的生產,搞好職業培訓,拓寬就業門路推進再就業工程。”1997年12月李鵬同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促進下崗職工再就業,一要廣開就業門路,大力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發展第三產業,實行多種就業形式;二要轉變就業觀12月26日版念,克服單純依賴政府安排就業的思想,鼓勵職工自謀依靠職業;三要依靠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加強就業服務工作,搞好轉業技能培訓,提高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能力。”1997年12月朱鎔基同誌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依靠社會各方麵的力量,拓寬就業門路和領域,努力發揮非國有經濟和第三產業對擴大就業和再就業的作用。加強職工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為再就業創造條件。”

1998年2月4日,勞動部發布{1998}36號文件,印發了《“三年千萬”再就業培訓計劃》,計劃在1998-2000年三年內,為1000萬下崗職工提供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服務(對1000萬下崗職工普遍進行職業指導,對其中600萬人進行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培訓)。通過努力,達到使下崗職工樹立新的就業觀念,掌握實用勞動技能,增強自謀職業自主創業能力的目的。《計劃》將抓好紡織、鐵道、軍工等重點行業下崗職工的再就業職業培訓為工作重點,計劃在三年中對紡織行業的120萬人、鐵道運輸業的40萬人、軍工行業的40萬人、煤炭行業的50萬人,重點開展職業指導和職業培訓。

由於再就業職業培訓關係到失業下崗人員素質的提高,再就業速度的加快,關係到社會的穩定發展所以各級政府均高度重視再就業培訓工作,各省(市、自治區)、各地(市、州)各縣(市)都成立了實施再就業工程領導小組,成立了再就業培訓、服務機構,並千方百計籌資、建設再就業培訓陣地,開展再就業職業培訓工作。

雖然我國的再就業職業培訓已隨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起步,並且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目前也還存在一些問題:(1)失業下崗者能夠接受到切實有效的再就業職業培訓的麵亟待拓寬。勞動部關於“三年千萬”再就業的培訓目標很有意義,並且在政府和勞動部門的高度重視下可以近期完成,然而“三年千萬”,三年中對1000萬人進行就業指導和培訓,畢竟是一個樣榜、龍頭工程,其畢竟隻是組織失業下崗中的一部分人員(約為30%)左右進行培訓。由於培訓經費、培訓力量、培訓場地、培訓組織等等方麵的困難,不少失業下崗者尚無法及時接受有效的再就業職業培訓,致使其就業觀念的轉變和再就業的能力提高都遇到了一些障礙,不利於再就業周期的縮短。(2)一些地方的再就業培訓機構對開展再就業培訓缺乏細致的可行性調查,缺乏科學的計劃、缺乏嚴謹的組織,有的培訓內容過虛、過雜,達不到提高勞動者技能的目的;有的培訓搞形式主義,不注重實際效果,挫傷了受訓者的積極性;有的培訓未能與市場需求連接,不能有效地推動失業下崗者實現再就業。(3)一些社會力量應再就業職業培訓需求主動投入到再就業職業培訓之中,不少民間職業培訓機構采取優惠方式對失業下崗人員進行職業培訓,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政府培訓力量不足的的問題。但是也有一些民間職業培訓機構,以介紹就業、“包學包會賺大錢”等為誘餌,騙取失業下崗人員的錢財,嚴重損害了失業下崗人員的切身利益,傷害了失業下崗人員的感情。

3適應勞動就業新特點,開展有效的職業培訓

在我國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過程中,勞動就業的渠道、機製、方式等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對勞動者基礎素質、就業觀念和勞動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便對職業培訓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江澤民同誌在“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的人力資源的優勢,關係到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我們必須順應社會主義現代化條件下勞動就業的新特點,在勞動力市場建設中,把提高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勞動者就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抓好職業培訓。

目前,我國已有4500多所技工學校和2700多所就業訓練中心,加上企業職業培訓機構2萬多所、社會職業培訓機構2000多所,每年培訓總量能達到近4000萬人次。同時還建立了3000多所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每年可鑒定考核300多萬人次。①(①《再就業培訓之路》第15頁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這是我國搞好職業培訓工作的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今後我國應采取如下措施積極開展有效的職業培訓。

(一)調整就業前職業培訓結構,優化配置就業前培訓資源

職業培訓是一種智力投資,是投資就必須講究效益,使培訓資源的投放能夠獲得接受培訓者未來在勞動就業工作中創造出比社會平均勞動效率更高的產出,這就要求在規劃、組織就業前職業培訓中,必須高度重視培訓內容結構、層次結構、體製結構的配置,以達到優化培訓資源,獲得最佳培訓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目的。

1、合理確定技工地位,優化社會教育結構

《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但需要高級技術專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其他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鎮勞動者。沒有這樣一支勞動技術大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就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這段話,科學地分析了技工人員在變科學技術為實際的生產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指導思想上和教育實踐中,一味追求高級人才的培訓,忽視對中、高級技術工人的培養的偏向一直存在。

日本在經濟起飛的70年代製定的教育計劃中,對人才需求計劃指標確定為:科學技術人員新增7萬,工業新增技術人員44萬人,技工160萬人,人才的構成為寶塔形。而我國的人才培訓則呈倒寶塔形,頭重腳輕。以1997年為例,該年份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82.9萬人,中專畢業生145.1萬人,而中等技術學校畢業生為86.3萬人,僅占37.85%。曆年大抵如此的教育結構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機關、企事業單位各類幹部嚴重膨脹,而生產第一線所需要的技術工人卻嚴重短缺,由此影響了新科學技術成果的開發和利用,影響產品質量、勞動生產率和企業整個經濟效益的提高。

為此,國家應從我國社會管理、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從宏觀上科學規劃教育格局和人才需求計劃,迅速改變脫離我國實際狀況的人才格局。一是要引導教育資源流向職業教育,使初、中、高級職業教育有一個大幅度的增長;二是要建立科學的人才激勵機製,在從業人員中給技術工人以應有的地位、規範技術級別晉升製度,在經濟上給予與其貢獻相適應的回報;三是加強技術工人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淡薄“重官仕、輕工匠”的陳腐思想意識,激發求學者流向職業技術教育學校。

2、順應市場需求,優化層次、技能結構

(1)在層次結構方麵: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促進平衡發展

就業前職業培訓的層次結構的確定,必須以我國生產力水平多層次和社會化大生產過程中對不同層次技術人員的需求比例作為依據。隨著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實施,各用人單位對中層管理人才、具體中級及其以上勞動技能的勞動者需求呈增長趨勢。因此,在今後較長的一個時期中,我國的就業前職業教育在層次結構上應堅持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因地製宜的發展初等職業教育,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