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適應勞動就業需求開展有效的職業培訓(2)(2 / 3)

要突出重點,就要辦好一批發揮骨幹和示範作用的學校,政府要對示範性職業學校加強領導、增加投入,並以此帶動全國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

要整體推進,就是要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招收中等職業畢業生,以形成導向機製。通過努力,逐步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相互協調、推進教育體係,以期與普教、成教體係相互溝通、相互協調,推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促進平衡發展,就是要注意縮小職業教育發展水平的差距,對那些生產力水平不發達、教育資源短缺、職業教育落後的地區加大發展措施。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從總體上看,城市好於農村,沿海好於內地,經濟發達地區好於貧困地區。國家要通過運用宏觀調控手段,在政策、投資等方麵給予傾斜,促進職業教育事業的平衡發展。這是防止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差距進一步拉大的重要舉措。

(2)在技能結構方麵,要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合理布局,科學製定長遠規劃與短期計劃。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育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高素質的技術人才,如果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脫離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即脫離了市場的要求,則會造成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所以,職業教育必須密切關注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其趨勢,必須及時了解勞動力市場對技術人員的需求結構及其比例,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辦法方針,合理設置教育專業及其招生規模,並科學預測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的變化趨勢,將職業教育的短期計劃與長遠計劃有機地結合起來。

欲將職業教育在質與量上與市場緊密牽手,必須在職業教育領域形成信息上下、縱橫快速傳遞的信息網絡。首先,國家職業教育管理部門,應成立專門的信息研究機構,以職業教育與市場牽手為宗旨,從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趨勢、國家的產業政策信號、國家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及趨勢的宏觀角度;從各省、各地區職業教育的結構、狀況以及發展趨勢的專業橫向、縱向的角度,大量收集信息,並進行科學研究,及時地將所得信息和研究成果傳遞給各職業教育機構、學校,以使其通過信息的分析篩選、調適自己的專業設置及招生比例。同時,各職業教育學校,應在從宏觀上掌握全國經濟發展趨勢、產業結構調整趨勢以及全國職業教育狀況的基礎上,緊密聯係本地區的實際,依據本地區的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特殊狀況,實事求是,因地製宜地設置專業,培養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技術人才。

3、理順辦學體製,優化管理結構

就業前職業培訓總的說來是在國家宏觀發展計劃指導下,以政府為發展就業前職業培訓的責任主體。具體地說:中等以及以下職業教育主要責任主體是縣一級政府,高等職業教育責任主體是省一級政府和中央政府。

就業前職業教育、辦學體製則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1)在辦學主體上,堅持充分挖掘社會辦學資源,發動社會力量辦學的方針,這是緩解職業教育供給與需求在量和質上的矛盾的有效途徑。目前在就業前職業培訓中,不少職業教育學校不注重教育質量、不注意學生的就業觀念、職業道德、勞動技能的教育,結果不少手持技術學校畢業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的勞動者竟是“技能盲”,這也是職業教育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原因大多是辦學主體沒有實際的辦學資格,缺乏辦學的責任感事業心,而政府部門對其又缺少必要的監督。因此,對舉辦職業教育的機構和個人的辦學條件、辦學資格以及辦學質量要有嚴格的審查和監督。(2)在管理體製上,應給職業教育學校以充分的辦學自主權,減少行政控製和行政手段的幹預,加強信息、政策服務,使各職業教育學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反映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提高職業教育實際效益。

4、注重學用結合,擴大職業教育的實際效果

職業教育的意義在於直接培養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的技術人才和技術骨幹,所以,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在於其培養的技術人才一走上社會即可順利地實現學用結合,給生產帶來積極的效益。

為充分顯示職業教育的上述生命力和魅力,在集約型經濟條件下,職業教育可以在空間和時間上將實驗場地、從實驗工廠、實驗農場延伸到社會、延伸到學員畢業走上社會之後,充分擴大職業教育的實際成果。湖南省邵陽市實施“十百千萬工程”,探索了職業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新路子。“十百千萬工程”即集中力量建設好10所縣級示範性職業中學,聯係辦好100所示範性鄉(鎮)農校,重點扶植100個村、1000名畢業生成為專業村和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10000家農戶科技致富,使每戶年純收入達1萬元以上。通過幾年的探索,該市的職業教育已初步形成了“學校、公司+農戶”的辦學體製。“邊教學、邊生產、邊致富”的教學模式,“政府、社會、學校”相結合的投入機製。邵陽市職業教育堅持學用結合,擴大職業教育的實際成果,帶來了職業教育新的發展機遇。

(二)規範就業中職業培訓,造就高素質的員工隊伍

就業中職業培訓,是提高勞動者勞動技能和企業競爭的重要措施,在我國就業中培訓可以劃分為城市就業中培訓和農村就業中培訓兩大類別。

城市就業中培訓的全體是企業內培訓,企業內職業培訓在日本的經濟起飛和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所以東京大學的天野鬱夫先生指出:“如果日本教育有什麼秘密武器的話,那就是企業內再教育這個法寶。”就業中職業培訓,是我國職業培訓體係中的重要組織部分,也是在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提高企業素質和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目前我國職業培訓中的一個情況比較複雜的薄弱環節,因此,應采取如下措施加強:

1、加大職業培訓的法治力度,促使用人單位將職業培訓視作自己的本職任務

我國建立現代企業製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加大企業內人力資源的開發,提高企業經營效益。黨和國家的有關法律和政策文件也強調了現代企業必須重視在職職工的職業培訓。特別是《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教育製度。通過立法,明確企業舉辦職業教育以及對在職職工進行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的責任。”

就業中職業培訓即在職培訓,是對用人單位現有職工的職業培訓,因而培訓的主體應是各用工單位,隻有各用人單位正確認識自身在職業培訓中的角色並努力扮演,才能使勞動者的職業素質得到切實提高,才能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如前所述,在我國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過程中,勞動力市場逐漸成為配置勞動力資源的基礎,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勞動力市場上進行雙向選擇,這一方麵可以使企業利用勞動力市場機製靈活地吞吐勞動力,盡量選用與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勞動技能要求相適應、整體素質高的勞動者,以減少培訓費用;另一方麵勞動力市場機製也為那些整體素質好、專業勞動技能高的勞動者創造了“跳槽”——通過不斷選擇獲得能使自己才華得到最佳發揮的舞台,上述狀況對企業培訓員工的積極性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不少企業往往不重視對在職職工的職業培訓,或在培訓上走形式。

針對上述情況,政府有必要通過經濟手段、行政手段特別是法律手段管理就業中職業培訓,通過立法和其他行政法規明確地方、企事業單位對勞動者培訓的責任、義務、權利等。目前已經有一些法律法規規範了用人單位對職工的培訓責任,例如憲法規定了勞動者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職業教育法第二十條規定“企業應當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有計劃地對本單位的職工和準備錄用的人員實施職業教育”,但是尚缺乏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所以,不少用人單位不願承擔職工的培訓任務。為此,國家應加大就業中職業培訓的立法和執法力度,以法的力量規範就業中職業培訓。沒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就業中職業培訓製度法規,整個就業中職業培訓製度體係便無法建立,更無法確保這項任務的完成。

2、堅持學用結合,完善培訓、考核、發證、使用製度

就業中職業培訓是提高在職職工職業技能和專業文化知識、生產勞動技能的培訓活動,其目的是為了使在職人員能夠適應本企業、本崗位的工作要求,是一種提高司職水平的培訓。所以,就業中培訓應該從本企業的實際出發,麵向生產、工作、強調針對性、實用性、注重實效,貫徹學用結合,按需施教,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

為提高培訓效益,給受訓者製造動力和壓力,就業中職業培訓應采取以考促學,以考定用的方式進行。職工技能考試不光是紙上談兵,其內容包括崗位工作態度,實際操作技能、工作業績三個方麵,實際工作能力勞動技能提高者,即按規定頒發證書,晉升技術職級。就業中職業培訓應建立完善的考核、發證、使用製度。因為職業培訓的考核與發證製度是保證培訓質量的重要環節,也是人才使用的重要依據。其考核和發證應該按照分級管理原則,分別由國家、行業、地方、用人單位負責製定標準分級實施。國家行政機關幹部,列入專業技術職務序列的人員、國家規定的必須持證上崗的特種作業人員等分別按國家有關規定由主管部門組織考核或授權進行考核;工人崗位培訓的考核和發證,按勞動部門的有關規定由各級工人技術委會進行;為使職業培訓與用人單位的發展緊密聯係起來,還應該允許用人單位聯係本單位的實際,對那些國家尚無統一考核標準的技術工種,製定與本單位經營需求相適應的考核發證製度,組織考核發證,使接受職業培訓並達到本單位相應標準的職工獲得業務技術證書——企業“內部糧票”,並根據其業務技術水平和工作實際定級晉級,按能按勞付酬,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訓效益。

3、堅持職業培訓的人員全員化、內容立體化

(1)培訓人員全員化

集約型經濟增長條件下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首先在於挖掘人力資源潛力,包括有精通技術業務的工人、技術人才和熟悉管理科學的低、中、高層管理人員。因此,企業的職業培訓應是全員化的,上至最高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高級科技人員,下至一般操作工人、新參加工作者,各級各層各類人員都是培訓對象。不允許存在職業培訓的真空地帶,以確保整個企業各個部分均能隨著企業的進步與發展不斷提高勞動技能、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