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七、胰脾疾病(2 / 2)

9.當患了脾病後,主要症狀是什麼?如果不予治療對身體會有什麼影響?

脾病的最初症狀一般是貧血。往往在檢查貧血原因時發現脾腫大。若不予及時有效治療,對身體的影響是嚴重而危險的。如果是伴有貧血的脾功能亢進,患者會出現嚴重貧血,可能並發肺炎等感染症;如果是血小板減少性紫疲或各種溶血性貧血等,則會損壞血液凝固結構,造成致命的出血症。

10.對脾病有很有效的內科療法嗎?

沒有。一般都要進行外科治療。

11.什麼是貧血?貧血對人體主要造成什麼影響?

貧血是指單位容積血液內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含量低於正常。正常成人血紅蛋白量男性為(12-16)克/100毫升,女性為(11-15)克/100毫升;紅細胞數男性為(400-550)萬/立方毫米,女性為(350-500)萬/立方毫米。凡低於以上指標的即是貧血。貧血產生後,向各組織器官輸送氧氣的能力下降,臨床會產生麵色蒼白,伴有頭昏、乏力、心悸、氣急等現象。

12.造成貧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多種:缺鐵、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等。

13.如果老公有貧血現象,生活中可以如何調整?

首先還是應到醫院檢查後排除病因,生活中一般要給予富於營養和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含豐富無機鹽的食物,以助於恢複造血功能。避免過度勞累,保證睡眠時間。

14.惡性貧血屬於重病嗎?是什麼原因所造成?

是的。惡性貧血往往會引起死亡,雖有辦法進行治療,但仍屬於重病,須高度重視。常因胃或腸豁膜異常,造成吸收維生素Biz等抗惡性貧血物質所必需的內因子不足而引起。

15.中醫如何認識治療貧血?

中醫學中沒有貧血的名稱,但從患者臨床所呈現的證候,如麵色蒼白、身倦無力、心悸、氣短、眩暈、精神不振、脈細弱象等,則相似於“血虛”、“陰虛”諸疾。一般可將貧血劃入“血虛”或“虛勞亡血”的範疇,而“虛勞”是髒腑虧損、元氣虛弱所致多種慢性疾病的總稱。

中醫認為,“諸血皆屬於心”,“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之源頭在於腎,......精氣充足,百脈和暢”。由此可見,血的生成來源於水穀之精氣,人攝取水穀營養物質,由中焦(脾胃)吸收了飲食物的精微,通過氣化作用,變成營氣。脾得心火宣降之助,轉化為精、津液,精之一部分貯於腎中,以待生化之用,另一部分得心火之助轉化為血,以榮膠末五髒六腑。腎中先天之精得後天水穀之精氣,吸收命火之蒸騰,轉化為髓。髓得下焦火熱之激,分化為髓之精液,精液再為命火的宣蒸轉化為血,輸之於機體,以為生理之用。

中醫認為,血的生成和調節與心、肝、脾、腎等髒腑關係密切,故“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而這些髒腑功能的充分發揮,又有賴於腎陽溫煦。因此,心、肝、脾、腎功能衰弱,均可導致血虛。而血虛的形成不外乎內外因素。外邪六淫與溫熱侵入機體,潛而不定期出,深入化血之機,導致新血無生,這一致病因素與現代醫學所說的“細菌感染、原蟲、毒素發生溶血為病”異曲同工。在內因上,或為七情失節,或為飲食失宜,或為失血而成,或為先天票賦不足,或為病後房勞過甚,或為妊娠失調,而引起造血之機受阻;或消化之機紊亂,水穀不化,精微不成,發生血虛之疾。可見在內因方麵與現代醫學所說的“缺乏造血原料或造血器官功能障礙,或慢性失血而成貧血”基本上是一致的。

血為有形之物,氣屬無形之用。血之運行有賴於氣,故有“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血為氣之母,血至氣亦至”的理論。血由氣而生,而氣也必須有血為依附,才能發揮其生化、運動的作用。二者互相依賴,又互相促進,保持相對平衡。

如果氣血失和,就會致病。《內經》說:“是故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因此,血虛患者一般均有氣虛,這在診斷和治療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臨床可辨證選用四物湯、歸脾湯等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