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部的骨骼及其功能
在顱骨與胸椎之間的椎骨稱為頸椎,頸椎由7塊頸椎骨,6個椎間盤(其中包括第7頸椎骨和第1胸椎骨之間的椎間盤,而第1、2頸椎骨之間無椎間盤)和所屬的韌帶構成。
第1、2頸椎骨比較特殊,分別稱為寰椎和樞椎,其形狀也與其他5個椎骨不一樣。第1頸椎位於脊柱的最上端,上麵與頭顱的枕骨相連接。由於第1頸椎呈不規則的環形,因而又被稱為寰椎。寰椎沒有一般的脊椎骨所具有的椎體和棘突等組成部分;其前後兩部分分別呈半環形的弓形,稱作前弓及後弓;兩側的部分稍大一些,稱為側塊。前弓、後弓以及兩側的側塊圍起來呈一完整的環狀,形成寰椎。寰椎與枕骨之間的關節稱寰枕關節,左右各有1個,主要起頸部屈伸的作用,即點頭與仰頭的作用。寰枕關節是控製頸部屈伸活動,即點頭與仰頭動作的主要關節,頸部點頭與仰頭動作的一半由寰枕關節完成,另一半則由其他的幾個椎骨間的關節共同完成。
第2頸椎又名樞椎,是頸椎骨中最堅固者,在其椎體上方有一手指樣的突起,稱為齒突。齒突前麵的卵圓形關節麵與寰椎前弓的關節麵構成關節,稱為寰齒關節或寰樞關節,主要起頸部左右旋轉的作用,也就是向兩側轉頭的作用。寰樞關節是控製頸部旋轉活動也就是向兩側轉頭活動的主要關節,頸部旋轉活動的一半由寰樞關節完成,是頸部旋轉活動的樞紐所在,而齒突則是這個旋轉樞紐的旋轉軸,所以第2頸椎又被稱為樞椎。頸部旋轉活動的另一半是由其他的幾個椎骨間的關節共同完成的。樞椎的棘突長而粗大,末端分叉,因此,它是X線拍片檢查、手術及臨床查體時重要的定位解剖標誌。大家可以用手指在自己的頸後部摸一摸,後發際附近最上麵、最大的骨突起就是樞椎的棘突。醫生在對病人進行臨床查體的時候,用同樣的方法,找到了樞椎的棘突,也就可以往下按順序地找出其他各頸椎的棘突了。
由於寰椎和樞椎的特殊結構,決定了其穩定性比頸椎的其他部分要差一些,若有外傷很容易造成寰樞關節脫位或半脫位。枕骨、寰椎與樞椎之間常存在先天畸形,被稱為枕骨大孔區畸形,包括齒突缺如、齒突發育不全、齒突不連、寰枕融合、顱底凹陷以及扁平顱底等。這些先天性畸形或發育異常容易導致脊髓刺激或受壓,從而引起四肢麻木無力等脊髓損害症狀,容易與脊髓型頸椎病相混淆。
其他5個頸椎骨的形態與胸椎及腰椎等典型的椎骨形態基本相似,他們是由前方的椎體和後部的椎弓構成,椎體和椎弓圍成一孔,稱為椎孔。椎骨排列連接起來以後,各個椎骨的椎孔也相互連成一長的管道,稱為椎管,其中容納脊髓和神經根及其被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