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椎管從橫斷麵看是以椎體後緣作底邊的三角形,椎管左右橫徑大,而且側壁為不活動的椎弓根,因此,脊髓和神經根不易受到來自側方的壓迫;而椎管的前後徑就要小得多了,因此,各種原因導致椎管前後徑的狹窄是造成頸脊髓受刺激或壓迫的重要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這些原因包括先天性或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頸椎間盤突出、頸椎椎體後緣骨刺形成、頸椎後縱韌帶骨化以及黃韌帶肥厚或骨化等。

根據測量,頸4、5處的椎管最窄,頸2處的椎管最寬。由於頸椎的退變最早出現在頸5、6兩個節段,所以,頸椎退變後出現的頸椎椎管狹窄一般在頸4、5、6三個節段較為多見。

在頸椎屈伸活動時,頸椎椎管的長度也有所改變。前屈時,椎管被拉長,其內的脊髓也被牽長變細而且緊張。後伸時,椎管變短,脊髓鬆弛而變粗,則易於受到擠壓。頸椎椎管由於先天性狹窄或發育性狹窄及椎管內有占位病變時,脊髓更易受到擠壓。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脊髓型頸椎病的病人,在頭頸部極度後仰時可以出現四肢及全身的放電樣串麻的感覺。

椎弓呈弓形,由左右各一對椎弓根,左右各一對椎板,上下兩對關節突,左右各一對橫突和一個棘突構成。

椎弓根的上下緣各有一凹陷,使相鄰椎骨的椎弓根圍成一孔,稱為椎間孔。椎間孔實際上是一個短的管道,有頸脊神經根、脊神經節及其被膜通過。

由於頸椎的椎弓根又細又短,因此,頸椎椎間孔的前後徑和上下徑均較小,在鉤椎關節退變出現骨刺時使椎間孔的前後徑更小。當椎間盤退變而變薄時,椎間隙變窄,椎體間不穩,使椎間孔的上下徑及前後徑也可變得更為窄小,這樣就容易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

與胸椎和腰椎相比,頸椎的橫突較小,且短而寬,這種結構有利於頸椎的靈活運動。頸椎橫突發自椎體和椎弓根的側方。在頸椎兩側橫突的根部各有一個圓孔,稱為橫突孔,多數人的頸7椎骨沒有橫突孔。在頸2~6椎骨的橫突孔中有頸動脈、靜脈和交感神經通過。椎動脈為兩側鎖骨下動脈的分支,一般由頸6橫突孔進入,在寰枕關節處入顱腔,在顱內合成椎基底動脈營養小腦及內耳。橫突孔的位置及橫突的長短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及症狀的輕重有密切關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有個體間解剖差異的影響,在頸椎活動時,橫突孔的四壁能使其內部的組織結構受到牽拉或擠壓,特別是在椎間不穩定時,更容易影響椎動脈與其周圍的交感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