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平衡和穩定脊柱的關鍵——椎間盤

顧名思義,椎間盤是椎骨間像圓盤一樣的結構,又稱椎間纖維軟骨盤,厚8~10毫米。椎間盤由兩部分組成,周邊部分為纖維軟骨,稱為纖維環;中間部分為主要由膠凍樣的黏蛋白成分組成,稱為髓核。椎間盤的形狀有點像北方人愛吃的餡餅,“餡餅”上下兩麵是椎體的軟骨麵,中央的“餡”是膠狀的髓核,餡餅周圍的“餅皮”部分則是致密的纖維環。

纖維環的前部比後部稍寬一些,因此,髓核的位置偏於後方。髓核的中心在椎間盤前後徑中後1/3的交界部,是脊柱運動軸線通過的部位。正常情況下,椎間盤與椎體連接牢固,不可能出現滑動現象。而且,在纖維環完整無損傷時,髓核不容易向周圍脫出。

由於在寰、樞椎之間無椎間盤,因此,在頭顱和第1胸椎之間,有6個椎間盤(其中包括第7頸椎和第1胸椎之間的椎間盤)。自第2頸椎(樞椎)起,兩個相鄰的椎體之間都有椎間盤。

頸椎間盤和腰椎間盤的結構及生理功能基本上是一樣的,但頸椎的椎間盤比胸椎和腰椎的椎間盤都要稍小一些。

椎間盤是椎體間的主要連接及穩定結構,協助韌帶保持椎體的互相緊密連接以及脊柱的穩定性。由於在寰樞椎之間沒有椎間盤,因此,寰樞椎之間活動範圍最大,穩定性也較差;樞椎以下的各個椎體之間有椎間盤存在,因此活動範圍較小,穩定性好。

頸椎間盤是維持頸椎活動、保持頸椎平衡的重要結構。當頸椎向各個方向運動時,髓核以向相反方向移位和變形來保持頸椎的協調和平衡。如在頸椎前屈(低頭)時,後縱韌帶被拉長,同時髓核可向後部移位,以此來協調韌帶維持頸椎的穩定性。

椎間盤富有彈性,因此,相鄰椎體之間可以有一定限度的活動,椎間盤能使相鄰上下的椎體各部分所承受的壓力均等,從而起到緩衝來自下部的衝擊力量,使頭顱免受震蕩。當從高處跳下或摔下時,足或臀部先著地,有人可能造成胸椎或腰椎的壓縮性骨折,但不易出現腦震蕩,主要就是由於椎間盤緩解了對腦部的衝擊作用。

在椎間盤的髓核和纖維環內含有大量的水分,所以,它才有這麼好的彈性。椎間盤的彈性與其含水量的改變有密切關係,含水量減少時其彈性減退。椎間盤的含水量可因人而異,並隨年齡的不同而有明顯改變。

髓核的含水量,在新生兒期為88%,甚至可以達到91%,在14歲時下降到80%,在70歲時僅為70%;纖維環的含水量,在新生兒期為79%,在老年期大約為70%。纖維環的含水量比髓核少,而且隨年齡的增長其含水量下降也較慢。髓核被纖維環所包裹,使椎間盤像一個體積不變的水囊,髓核如同一個滾珠,相鄰椎體在其上下滑動,並將所受到的壓力均勻地傳遞到纖維環,再通過椎間盤使壓力均勻地傳遞到相鄰椎體。

椎間盤的含水量和彈性可隨脊柱所受到的壓力而變化。椎間盤受到壓力時,水可以向外溢出,使其含水量下降;壓力解除後水又可進入,其含水量又可恢複。

頸部在不同的姿勢狀態下,頸椎間盤內的壓力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低頭工作時椎間盤內的壓力最大,頭頸豎直時頸椎間盤內的壓力較小,而臥床時椎間盤內壓力最小。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坐位、站立位和脊柱負重時,椎間盤可因受到壓力脫水而體積變小;平臥位以及解除負重後,椎間盤又可吸收水分而體積增大。因此,在早晨,由於臥床休息了一夜,椎間盤的壓力減小,水分回吸,椎間盤的高度略有增加;傍晚,由於站立了一天,長時間受到頭顱重量的壓力,椎間盤水分外滲,高度可稍有下降。脊柱的長度,椎體占3/4,椎間盤占1/3。人體所有的椎間盤,包括頸椎間盤在內,共有20多個,如果每個椎間盤的高度有1毫米的變化,那麼早晚身高相差可以達到2~3厘米。青少年椎間盤含水量多,彈性大,早晚測量身高可以發現這種比較明顯的變化。在頸椎牽引治療時,椎間盤受到牽伸的拉力,其內壓減小,水進入增多,含水量增加,體積增大,彈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