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手術後兩天左右,拔除引流管以後,征得醫生護士的同意,病人可以自己或者在別人的攙扶下慢慢坐起,或將床頭搖高坐起,也可以下地活動。病人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狀況,適當提前或者推遲起床下地活動的時間。某些手術有特殊要求,可能臥床時間稍長一些。起床或躺下時的方法,也和頸椎前路手術後一樣,必須先戴緊頸圍領,由仰臥位翻身變為側臥位,然後再在別人的攙扶下或者自己慢慢坐起,不能由仰臥位直接坐起,也不能起床過猛,否則可能加重或引起頸脊髓損傷。躺下時也應當與起床時相反的步驟由側位躺下。病人早期下地活動,有助於全身情況的恢複、傷口的愈合、肺部並發症的預防,也有助於手術後自信心的恢複以及情緒的穩定。
手術後病人應練習精細動作,如穿針、係衣扣、拿筷子,練習四肢活動的鍛煉,如上肢的上舉、股四頭肌力鍛煉及踢腿等運動,對於無法起床活動的臥床病人來說,尤為重要。如果病人困癱瘓較重,不能自己活動,應當由家屬或者陪護人員進行四肢的按摩以及肢體的被動活動。
病人下地活動以後,就可以到放射科再複查X線片了,複查頸椎開門後椎管擴大的情況。如果手術中使用內固定物的話,還可以觀察內固定物的位置及固定的情況。頸後路手術後一般10~14天拆線,若無特殊情況,拆線後就可以出院回家休養了,如果病人一般情況恢複得快,也可以提前出院,到門診去拆線。
(3)頸椎手術後的翻身方法:頸椎手術後臥床的病人,特別是術後長期臥床的病人需要定時翻身、拍背。有效的翻身、拍背,可以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生,有利於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防止因某些部位長期受壓而引起的褥瘡,同時可以緩解病人因長期同一姿勢臥床而引起的疲勞不舒適感。頸椎手術後病人的翻身一般應當由3個人共同完成,兩人分別站在病人床的兩側,如果將病人由仰臥位翻身至左側臥位,則第1個人站在床的右側靠床頭的位置。並最好需要準備1個枕頭,一個枕頭枕於病人的頭部,另兩個枕頭抵住病人的肩部、腰背部及臀部,保持病人翻身後的姿勢。翻身時,先由位於床左側的第2個人用兩隻手向自己一側扒住病人的右側肩部及臀部,將病人的軀幹呈軸線向左側翻轉;同時位於床右側靠床頭方向的第1個人要與第2個人同步行動,負責頸部與頭部的翻轉,並保持頸椎與胸腰椎始終成一直線,不可使頸部左右偏斜或扭轉;位於病人床右側的第3個人則迅速用枕頭頂住病人的右側肩部及臀部腰背部,同時墊高病人頭頸部的枕頭,使之適合於側臥,雙下肢屈曲,雙膝間放一軟枕;可用同樣的方法,將病人翻向右側。
翻身時應當注意,在翻身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頸椎的位置與軀幹保持一致,不得扭曲。應按時翻身,白天每2~4小時翻身1次,但也要減少不必要的翻身。翻身的角度,以病人感到舒適為度,一般來講,病人保持角度45~90°側臥時感到最舒適,可以開始先翻到45°,然後逐漸增大翻身至60°,使病人逐漸適應,也可以一次完全側臥至90°,對於頸椎後路手術出現腦脊液漏的病人來說,有時需要保持側俯臥位,有利於腦脊液漏的控製。
(4)術後其他問題的處理:由於手術中麻醉藥物的刺激,術後病人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等症狀,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一方麵病人家屬可以報告醫護人員,另一方麵,應當先幫助病人將頭偏向一側,在病人下頜下墊上毛巾、手紙或塑料袋等,以防止嘔吐物汙染被褥,或者在醫護人員的協助指導下完成。另外,醫務人員會給病人應用一些止吐藥物,幫助減輕上述不適的症狀。
由於全身麻醉時氣管插管刺激咽部及呼吸道黏膜,或者頸椎前路手術中對氣管的牽拉刺激,手術後病人可能會感到咽部幹澀、疼痛不適、痰多等。在這種情況下,病人家屬可以用濕毛巾擦拭病人的口唇。醫務人員也會給病人吸入含有消炎藥的霧化水蒸氣,這被稱為霧化吸入。霧化吸入是長期臥床以及肺部感染的住院病人常用的治療方法,可以濕潤病人的呼吸道,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有利於黏稠痰液的軟化及排出、呼吸道的清潔以及炎症的控製。同時,醫護人員還會根據情況給病人加用祛痰、潤喉等藥物,以緩解病人的上述不適症狀。
手術後,麻醉藥物的作用消失後,病人可能感到傷口疼痛。這時,病人家屬可以報告醫務人員,醫務人員會根據病人的情況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例如可以口服奇曼丁、美施康定(硫酸控釋嗎啡)或者肌肉注射度冷丁等鎮痛藥物。近年來,應用靜脈微量注射泵接於輸液管道上注射嗎啡止痛,並由鎮痛表控製,其優點是止痛時間長,可持續24小時止痛,這種止痛方法現已在各大醫院普及。如果疼痛影響夜間睡眠,可適當應用鎮靜止痛劑,如安定、奇曼丁等止痛藥。一般手術3天以後疼痛會明顯減輕。
嗎啡、度冷丁、美施康定等屬於強止痛藥,屬於國家嚴格控製的麻醉藥品。有些病人過分擔心使用嗎啡、度冷丁、美施康定等強止痛藥物可能導致的藥物成癮性,害怕出現和吸毒一樣的後果,雖然術後傷口劇痛難忍,仍苦苦堅持,拒絕使用。
其實,病人大可不必如此。雖然不適當地反複使用這類藥物可能會導致成癮性,但在醫生指導下用於術後鎮痛,合理地早期規律使用,不僅不會導致藥物成癮,還能有效地解除病人術後疼痛,有助於病人病情的恢複。
(5)頸椎手術出院後注意事項及康複鍛煉:頸椎手術出院後,一般要求在術後3個月、半年、1年時,來醫院門診複查。對於頸椎前路手術的病人,拍片觀察頸椎植骨融合的情況,如果手術中有內固定物,還可以觀察內固定物是否穩定。如植骨融合可靠、內固定物穩定,醫生會建議病人在術後3個月時去除頸圍領,否則應當適當延長頸圍領固定時間。對於頸椎後路手術的病人,拍片觀察頸椎椎管擴大的情況,觀察頸椎的穩定性如何,如果手術中有內固定物,還可以觀察內固定物是否穩定。如果頸椎的穩定性好、內固定物穩定,醫生會建議病人在術後3個月左右去除頸圍領,否則也應當適當延長頸圍領固定時間。複查的時候,如果病人症狀改善不理想,或者症狀比手術前有所加重,這時醫生會讓病人再複查核磁共振,觀察脊髓是否仍有殘存的壓迫,或者脊髓是否有變性或空洞形成,分析並找出原因。
手術後應防止頸部外傷,尤其防止在坐車急刹車時頸部前後劇烈晃動,導致損傷。所以,在出院乘車回家時,最好應平臥車上(可彎腿,下肢屈曲)。手術後一年之內也應當小心,避免頸部的突然受力以及頸部外傷,以防止手術後症狀再次加重。頸椎病手術後還應防止感冒,否則會加重症狀。
病人在頸椎手術後應盡早開始功能鍛煉。脊髓型頸椎病可以出現四肢肌肉無力、萎縮,關節僵硬。手術後在脊髓功能不斷恢複的同時,應當積極鍛煉四肢的肌肉力量及功能活動。上肢的鍛煉,包括肩臂腕的活動以及握拳練習,還有手的精細動作的訓練,如穿針、係衣扣、拿筷子等,或者通過健身球的練習增強手的力量和靈活性。下肢的鍛煉,包括股四頭肌的收縮練習、抬腿、踢腿等動作的練習,病人也可在家屬和陪護人員的陪同或攙扶下練習行走,以增強下肢力量,盡早恢複下肢功能。病人如果因癱瘓較重,自己活動困難者,家屬或者陪護人員應當積極主動的對病人四肢肌肉進行輕柔的按摩,幫助四肢關節的被動活動鍛煉,以防止四肢肌肉的廢用性萎縮和關節僵硬。由於手術後長期佩帶頸圍領,可以引起頸項部肌肉萎縮、無力等。因此一般從術後8周開始,在佩帶頸圍領下,應當逐漸開始進行項背肌的鍛煉。這樣有利於改善頸項部肌肉的血液循環,改善頸部勞損等症狀,同時可防止項背肌的廢用性萎縮,促進肌肉力量的恢複,應當長期堅持鍛煉,其方法可以參照本書項背肌的鍛煉一節中所介紹的方法鍛煉項背肌。如果有條件的話,上述的功能鍛煉在理療師指導下進行,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