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頸椎病人手術後的觀察與康複
(1)頸椎前路術後早期的觀察護理:病人從手術室回到病房時,應當佩帶好頸圍領。去枕平臥,軀幹連同頭部可抬高10°~15°,也可半臥位或側臥位,但應注意頭頸部與軀幹應當保持同一軸線的位置,不可過度地屈曲、後伸及旋轉。病人回到病房後,醫生或護士會觀察病人的四肢運動情況,並與手術前相比較,還會詢問病人有無飲水嗆咳、聲音嘶啞的表現,以確定手術中是否刺激或損傷了喉返神經及喉上神經。由於頸椎前路手術中對氣管的牽拉刺激,手術後病人可能出現咽部不適、痰多、呼吸困難等表現。因此,手術後醫生護士會注意觀察病人的呼吸情況,注意有無憋氣、有無口唇發紺以及觀察呼吸頻率的變化等。頸椎前路手術後,傷口內會放置橡皮引流片或者塑料引流管,以引流出傷口內繼續緩慢滲出的血液,防止在傷口內積存。如果引流不暢,可能會導致傷口內積血,容易繼發感染,嚴重者積血形成的血腫可能壓迫氣管導致病人窒息,如觀察不及時,病人窒息時間過長可能會引起死亡。因此,手術後醫生和護士都會非常注意傷口引流的情況。
如果病人家屬預先了解這些基本知識,手術後積極地配合醫生護士的工作,在醫生護士的指導下認真觀察,發現情況,及時向醫生和護士報告,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種並發症的發生。
術後1~2日可進半流食,以後逐漸恢複普通飲食。手術後病人應當進行深呼吸練習,5~6次/小時,有痰應當及時咳出,以減少呼吸道並發症的發生。
手術後傷口內如果放置的是橡皮引流片的話,傷口上覆蓋的紗布敷料可能很快會滲透,如發現紗布敷料被滲血濕透後,應當及時報告醫生護士,更換新的無菌紗布敷料,以避免傷口感染。一般術後24~48小時拔除引流片或引流管。引流片或引流管拔除後,一般傷口就不再容易有滲血了。
如果手術中植骨穩定的話,拔除引流後,征得醫生護士的同意,病人可先坐起,或將床頭搖高坐起,若無頭暈等不適,可下地活動。身體一般情況較好的病人,也可更早坐起或下床活動。下肢無力者,需在護理人員攙扶下逐漸活動。病人早期下地活動,有助於全身情況的恢複、傷口的愈合以及肺部並發症的預防,也有助於手術後自信心的恢複以及情緒的穩定。起床的方法應當注意,必須先戴緊頸圍領以後,由仰臥位翻身變為側臥位,然後再在別人的攙扶下或者自己慢慢坐起,不能由仰臥位直接坐起,也不能起床過猛,否則可能加重或引起脊髓神經的損傷。躺下時也應當與起床時相反的步驟由側位躺下。
如果手術中植骨不穩定,或者進行了椎體次全切除及椎體間大塊植骨術,拔除引流管後,醫生護士會告訴病人暫時還不能起床,需要多臥床一段時間,待局部穩定性加強以後再慢慢起床,一般需要4~6周。
手術後病人應練習精細動作,如穿針、係衣扣、拿筷子,練習四肢活動的鍛煉,如上肢的上舉、股四頭肌力鍛煉及踢腿等運動,對於無法起床活動的臥床病人來說,尤為重要。如果病人因癱瘓較重,不能自己活動,應當由家屬或者陪護人員進行四肢的按摩以及肢體的被動活動。或請康複醫生指導進行康複訓練。
病人可以下地後,醫生會讓病人到放射科拍片複查,觀察植骨塊的位置。如果手術中有內固定物,還可以觀察內固定物的位置及固定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頸部傷口一般在手術後5天左右拆線,髂骨取骨處的傷口一般在手術後10~14天拆線。拆除所有縫線後,若無特殊情況,病人即可出院回家休養,恢複較快的病人也可早期出院,到門診拆線。
(2)頸椎後路術後早期的觀察護理:病人從手術室回到病房時,應當佩帶好頸圍領。頸椎後路手術後,因手術中病人體力下降,手術的創傷打擊大於頸椎前路手術,術中出血也多於前路手術,所以多數病人的臥床時間要長於頸椎前路手術後的臥床時間。臥位時,仰臥、側臥均可,但應注意頭頸部與軀幹應當保持同一軸線的位置,不可過度地屈曲,後伸及旋轉。而且要使手術區域懸空,不能受壓。同時,仰臥位時病人應采取去枕平臥位,在術後3個月內最好也應當保持此種仰臥的姿勢。肥胖、體重者,多以側臥位為佳,以避免壓迫引流管導致引流不暢的危險,但側臥時,還需麵部墊枕頭與肩高一致。同時,病人在床上翻身時應注意保持頭頸部與軀幹一同翻動。
頸椎後路手術後,傷口內會放置塑料引流管,以引流出傷口內繼續緩慢滲出的血液,防止在傷口內的積存。如果引流不暢,可能會導致傷口內積血,容易繼發感染,嚴重積血形成的血腫還可能壓迫已經減壓以後的脊髓。使手術後本來症狀已經有了明顯的減輕,在血腫壓迫後症狀可以再逐漸加重,甚至超過手術前的嚴重程度,有些可能出現四肢完全性癱瘓。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再次緊急手術,清除血腫,隻要發現及時,措施得當,絕大部分病人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再次手術,增加病人的痛苦;特別是緊急手術,手術前的各種準備措施可能不如普通手術那樣充分,增加了手術的危險性。如果延誤手術的時機,病人可能殘留難以恢複的脊髓功能障礙,也就是說新出現的四肢癱瘓可能難以恢複。這種情況往往在手術當天或手術後次日容易見到,因此,在醫生拔除病人的傷口引流管之前,保持引流管的通暢非常重要。這一點醫生護士會向病人交待,他們也會及時觀察。不過病人及家屬的積極配合也十分重要,應當注意臥床翻身時不要讓身體壓著引流管,或使引流管扭曲,導致引流不暢,同時如果發現手術後病人四肢麻木無力的症狀逐漸加重,應當立即報告醫生護士,以便能夠盡早處理。
傷口引流管一般在手術後24~72小時拔除,醫生根據病人情況的不同,可能提前或者推遲拔除引流管的時間。一般手術當天傷口引流出的血液較多,可達到100~250毫升。設想一下,如果引流管不通暢,這麼多的血液積存在傷口,脊髓受壓的話,會產生多麼惡劣的後果啊!所以,手術後保持引流管的通暢至關重要!一般來講,在術後48小時以後,如果一天的引流量小於50毫升,就可以拔除引流管了,如果引流的血液還比較多,醫生往往會適當地延長留置時間。正常情況下,傷口引流液一般為暗紅血性液,如果發現引流液清淡,量非常多的話,可能出現了腦脊液漏,醫生可能會提前拔除引流管,有時還需要在傷口引流口加縫一針,傷口加壓包紮,並且囑咐病人盡量保持側俯臥位。如果處理得當,腦脊液漏往往很快會止住的。
病人術後1~2日可進半流食,以後逐漸恢複普通飲食。手術後病人應當進行深呼吸練習,5~6次/小時,有痰應當及時咳出,以減少呼吸道並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