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哪些情況下不能接受手術治療

頸椎病手術的禁忌證首先與一般外科手術的禁忌證相同,即年邁體弱、有嚴重的心髒血管、肝髒、腎髒等內髒疾病而不能耐受手術治療者,全身或局部有感染灶存在等。

另外,病人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由於可能具有精神和心理因素,可能會誇大症狀,也應列為手術的相對禁忌證。交感型頸椎病由於與神經官能症及更年期綜合征難以鑒別,手術應極其慎重。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如病人有嚴重廣泛的四肢肌肉萎縮,或有完全性脊髓功能障礙者;或者因脊髓長期受壓,核磁共振上出現脊髓空洞及軟化灶,估計術後療效不佳者,也應列為相對的手術禁忌證,不能手術。

90.頸椎病的手術方式及麻醉問題

根據頸椎病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的不同,手術方式也有區別。手術方式很多,不同手術方式各有其適應證。原則上應以達到減壓與穩定為目標,對於不同病例可針對其具體情況,選擇損傷少、操作簡便的術式。手術方式大致可歸納為兩大類,每一類都各有幾種不同的術式:一類是從頸椎前方進行手術,簡稱頸前路手術。此類手術常常要從人體其他部位(如髂骨)另取少量骨組織,植於頸椎間盤切除減壓的地方;另一類是從頸椎後方做,將頸椎椎管擴大,簡稱頸後路手術。患者究竟需要進行哪種手術,醫生會根據病情作出適當的選擇的。

(1)頸椎前路手術:頸椎前路手術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切除椎體後緣及鉤椎關節增生的骨刺、切除突出的椎間盤,直接解除對神經根、脊髓及椎動脈的壓迫;二是通過椎體間植骨,使椎體間融合,達到穩定頸椎,消除對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椎動脈的動態性刺激。

手術方式主要是椎間盤切除、椎體後緣骨刺的切除,有時還可以切除增生的鉤椎關節,另外還必須在椎體間植骨。椎體間所植入的骨塊一般從髂骨取得,需要另外在一側髂部切口,取出一小塊髂骨移植於頸椎椎體之間。另外,還可以切除一個椎體的大部分以及上下的椎間盤和上下的椎體後緣骨刺,這種手術可以從前方切除孤立的後縱韌帶骨化塊對脊髓的壓迫,椎體次全切除後所移植的髂骨塊也要大一些。這種手術被稱為椎體次全切除大塊植骨術,對手術技術的要求也更高一些。

手術切除範圍可根據臨床症狀及體征所提示的神經根損害的節段,X線片顯示的退變及不穩定節段,以及核磁共振或CTM顯示的椎間盤突出和脊髓神經根受到壓迫的節段來決定。

如果病人有明顯的頸椎節段性不穩定,或者做了椎體次全切除、椎體間大塊植骨術後,頸椎穩定性破壞較多者,根據情況,醫生可以選用適當的內固定方法,以達到穩定頸椎的目的,有利於病人早期下地活動。如果采用不鏽鋼製成的頸椎內固定物,病人手術後不能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因為頸椎內固定手術,諸如內固定物鬆動、術中椎動脈損傷以及脊髓神經根損傷的並發症要高一些,所以手術對於醫生的操作技術有更高的要求,需要經驗更加豐富的醫生才能完成。目前純鈦或者鈦合金製成的頸椎前路帶鎖鈦板內固定物,使病人手術後仍然能夠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可以觀察脊髓神經根減壓的情況;而且鈦金屬與人體的生物相容性比不鏽鋼要更好一些。但純鈦或者鈦合金製成的內固定物價格昂貴,有些病人承受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目前在臨床中已開始使用。

髂骨取骨時,醫生用骨刀(類似於木匠的鑿子),在錘子的敲擊下鑿取一小塊髂骨,然後再將這塊取下的髂骨,在錘子的敲擊下嵌入需要植骨融合的椎體之間。因此,在手術中病人不時地可以聽見錘子敲擊金屬的“叮叮當當”的聲音,有時可能引起病人的緊張不安,這是手術中必不可少的正常步驟,病人不必為此而感到害怕。

頸椎前路手術取自體髂骨,需要另開一個手術切口,從而增加手術的痛苦和手術中的損傷,同時也增加手術後感染等並發症。近年來發展了異體骨及人工骨植入的方法,代替自體髂骨取骨的手術,優點是減少了一個手術,免除了上述自體髂骨取骨手術潛在的並發症,缺點是植骨融合率低於自體髂骨植骨,而且異體骨植入後還有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危險,目前尚未廣泛使用。

現在的頸椎前路手術,一般出血較少,多數病人不必輸血。

頸椎前路手術的手術指征為:

沒有椎管狹窄的各型脊髓型頸椎病,而且頸間盤突出,椎體後緣骨刺形成,對脊髓造成單節段或二節段壓迫者;

其他各型頸椎病經係統非手術治療後療效不鞏固或無效者(含節段性不穩定)。

(2)頸椎後路手術:頸椎後路手術的目的是擴大椎管、解除脊髓後方的壓迫,同時椎管開大後,拓寬了脊髓所在的空間,使受到壓迫的脊髓可以向後方退讓,間接地解除了來自脊髓前方的因素對脊髓的壓迫;也可直接解除脊髓後方黃韌帶肥厚對脊髓造成的壓迫。頸椎後路手術的範圍,應當根據X線片顯示的椎管狹窄的節段,臨床症狀及體征所提示的神經係統損害節段,以及核磁共振、CTM所顯示脊髓受壓的節段來確定。

目前使用最廣泛的頸椎後路手術是“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頸椎椎管狹窄的範圍一般是從頸3~7椎的椎管,所以椎管擴大的範圍往往也是從頸3~7椎的椎管擴大。有些病人由於頸椎後縱韌帶化或者黃韌帶鈣化等原因,也可以出現頸2或者上胸椎的椎管狹窄。因此,如果需要的話,椎管擴大手術的範圍也可向上延伸到頸2,向下延伸至上胸椎。但是,在上胸椎的部位,進行椎管單開門擴大比較困難,有時可以將相應的椎板切除,也同樣起到了椎管擴大的目的。

如果病人有明顯的頸椎節段性不穩定,根據情況,醫生可以選用適當的內固定方法,以達到穩定頸椎的目的,有利於病人早期下地活動。目前純鈦或者鈦合金製成的頸椎後路側塊鈦板內固定物,使病人手術後仍然能夠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可以觀察脊髓神經根減壓的情況。如果采用不鏽鋼製成的頸椎內固定物,病人手術後不能接受核磁共振檢查。頸椎內固定手術,諸如內固定物鬆動、術中椎動脈損傷以及脊髓神經根損傷的並發症要高一些,所以手術對於醫生的操作技術有更高的要求,需要經驗更加豐富的醫生才能完成。

現在的頸椎後路手術,一般出血也不多,大多數手術的出血量在200~800毫升之間,多數情況下也可以不輸血或少量輸血。

(3)頸椎手術的麻醉問題:頸椎手術的麻醉大多數采用清醒麻醉的方法,一般頸椎前路手術采用頸叢阻滯麻醉、局部麻醉或者加強化麻醉,頸椎後路手術采用局部麻醉或者加強化麻醉,這些麻醉均為清醒麻醉。清醒麻醉可以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止痛效果好,對於全身的幹擾少,不良反應少。特別是由於病人在手術中一直處於清醒狀態,便於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交流,便於醫生觀察手術操作是否可能引起脊髓神經的損傷,對於手術操作來說十分安全,而且手術後不大容易出現全身麻醉氣管內插管後出現的呼吸道並發症,適用於絕大部分頸椎手術的要求。缺點是麻醉鎮痛效果不如全身麻醉有效,某些對疼痛比較敏感的病人可能難以耐受;另外,在頸椎病前路手術時,手術中醫生牽拉氣管,以及在頸椎前方操作時病人可能有不舒適的感覺。根據我們的經驗,絕大部分病人都能耐受局麻+強化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