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中藥治療頸椎病療效肯定

中醫根據辨證論治,根據頸椎病發病特點,治療多用散風祛濕、活血化瘀、和營通陽等方法,從而起到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強壯筋骨、消炎止痛的作用,以緩解頸椎病的症狀以至使頸椎病得到痊愈。但目前認為,中醫中藥治療對脊髓型頸椎病無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根據該院楊克勤教授(我國著名的骨科專家,我國脊柱外科的奠基人之一)經多年臨床研究的結果,研製的中藥經20多年臨床應用,證明對於各型頸椎病有一定療效。

(1)根痛平衝劑:根痛平衝劑原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內製劑“頸椎2號”,劑型為片劑。後經北京大學應用藥物研究所開發為衝劑,獲國家三類新藥證書,並獲中藥保護品種證書。

根痛平衝劑處方配伍中的白芍、甘草即為古方的芍藥甘草湯,可柔筋、緩息、止痛,對緩解肌肉痙攣及引起的疼痛有效;葛根是中醫治療頸腰背痛的主要用藥,現代藥理分析葛根具有擴張血管作用,可緩解肌肉痙攣,治療頸背僵硬。紅花、乳香、沒藥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經北京多家綜合醫院骨科使用證明,根痛平衝劑對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症、混合型頸椎病伴有明顯神經根性疼痛和麻木的患者,療效肯定;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下肢神經根性疼痛、麻木以及坐骨神經痛也有比較明顯的療效,對肩周炎、風濕骨痛等症也有較好療效。由於本藥為衝劑,在胃內停留時間短,所以對胃腸道刺激的不良反應也相應減少,但孕婦忌服。

根痛平衝劑為純中藥製劑,組方合理,工藝科學,質量標準嚴格,科技含量高,毒性作用和不良反應小,可長期服用,是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神經根性疼痛的首選良藥。

(2)頸椎3號:又名頸痛平,主要用於交感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目前仍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原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中藥房自製。

經多年臨床研究發現,根痛平衝劑主要對於神經根型頸椎病,頸椎3號主要對於交感型頸椎病有非常明顯的療效,但起效較慢,需長期服用方能達到穩定的療效。同時,症狀明顯緩解後,應堅持服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根痛平衝劑以及頸椎3號除了活動期胃十二指腸潰瘍應當慎用外,沒有其他的明顯不良反應,對於症狀較重的患者,長期服用仍相當安全。其他中藥還有:

①風濕液:中醫和西醫在“風濕”這一概念的定義和理解上是有非常明顯的差異。西醫的“風濕病”主要是指由於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心髒及關節滑膜等組織器官,預後不良。而中醫的“風濕病”則主要是指病人感受風、寒、濕等外因而導致的氣血瘀滯、經絡運行不暢的痹症,主要表現是脊柱四肢肌肉關節疼痛、麻木、活動不靈等為主的症狀。

風濕液屬於國家級新藥,並被列入國家基本用藥目錄及國家中藥保護品種。風濕液針對中醫“痹症”的病因,選用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清熱、通經活絡以及補肝養腎、扶正祛邪等藥物,標本兼治,科學合理。對於頸椎病引起的頸肩部疼痛及其他的肌肉關節疼痛有較好的鎮痛作用,對於肢體麻木的症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對於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四肢活動障礙無明顯療效。風濕液中沒有其他的許多同類中藥中所含有的有毒成分,藥性平和,無大溫大熱之製品,長期的動物毒性試驗未發現不良反應,可長期服用。

②活血止痛膠囊:活血止痛膠囊是屬於國家級新藥,並被列入國家基本用藥目錄及國家中藥保護品種。

實驗研究表明,活血止痛膠囊有明顯的鎮痛和消炎消腫的作用,對於骨折患者,還有促進骨折愈合的作用。

活血止痛膠囊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各種中醫的痛症(急慢性頸肩腰背痛、跌打損傷、軟組織損傷腫痛、肩周炎、坐骨神經痛及其他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具有明顯療效,是治療中醫有關痛症中的首選藥物之一。但對於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四肢活動障礙無明顯療效。

由於活血止痛膠囊為純中藥製劑,目前的藥理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活血止痛膠囊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但孕婦禁忌服用,對於頸椎病引起的頸肩、臂、痛及其他的肌肉關節疼痛,是比較理想的活血、消炎、止痛的中藥製劑。

84.大多數病人都可用的頸椎牽引療法

這是頸椎病較為有效並且應用較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此療法適用於大多數的頸椎病患者,對早期病例更為有效,也可適用於頸項肌肉勞損的保健治療,但不適用於頸椎椎管狹窄或並發有頸椎後縱韌帶骨化者的脊髓型頸椎病人。

牽引是通過外力或者人體自身的重力將頸椎椎體之間的間隙通過牽引而增寬,同時限製頸椎的活動,這樣有利於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有利於解除頸部肌肉痙攣,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增加椎間隙和椎間孔的高度,恢複正常椎體的排列,使神經根、脊髓及交感神經所受的刺激和壓迫得以緩解,使扭曲於橫突孔間的椎動脈得以伸張;牽開被嵌頓的小關節滑膜;緩解椎間盤組織向周緣的壓力,並有利於已經向外突出的纖維環組織消腫。

牽引方法:通常采用枕頜布帶牽引法,有坐式和臥式兩種,輕症患者采用間斷牽引,從小重量(1千克左右)開始,逐漸增加,最大不要超過6千克,每日1~3次,每次0.5~1小時。重症患者可持續牽引,每日牽引6~8小時。以後可根據患者性別、年齡、體質強弱,頸部肌肉發育情況以及患者對牽引治療的反應,適當地調整牽引重量和延長牽引時間。小重量牽引一般30次為1療程,如果有效,可繼續牽引1~2療程或更長時間,兩療程之間應休息7~15天,牽引時一般要求頸部輕度前屈20°左右。持續臥床牽引時,重量應稍輕一些,一般以維持於2~3千克為宜。

牽引的力度、頻度、牽引方向、持續時間等,不必強求一定要達到某一特定的數值,要因人而異。最好是以牽引時及牽引後全身得以放鬆,尤其是頸部放鬆,無頭暈、頸痛等不適,牽引後頸椎病症狀減輕,無疲乏無力等不適為準,根據牽引的效果可以作適當調整。

在臨床治療中發現,治療效果與牽引角度有一定關係。根據臨床實踐,牽引時可依照病變部位,適當改換牽引角度,並且應結合病情適當調整牽引角度,不宜一律應用垂直位牽引。尤其在家中“自我治療”的患者,更應慎重。

該方法由於所需設備簡單,簡便易行,既可在醫院施行,經過醫生指導後也可以在家庭中施行。

在家庭中進行頸椎牽引是既方便又可行的好辦法。用兩條小方毛巾縫一個前後兩片的牽引頭套或使用枕頜布帶,以吊帶把牽引頭套或枕頜布帶懸掛在牽引架上,注意在牽引頭套或者枕頜牽引帶內最好墊上一層柔軟的毛巾,以免刺激頜麵部皮膚。牽引架可以用木製衣架或其他鐵架改製而成,牽引架的上端用結實的尼龍繩連接沙袋或磚等重物,並使尼龍繩通過一個固定在高處的滑輪。一塊普通磚的重量約2.5千克,可以根據不同牽引的要求,選用不同的重量。安裝就緒後,就可以進行坐位牽引了。把牽引頭套的前後兩片分別套在下頜和枕部,使牽引力沿著頸椎椎軸方向牽拉。坐的椅子應稍向後一些,使牽引架上的繩子與垂直線成10°~30°。

除坐位牽引外,也可以在床頭設牽引架,於臥位情況下做持續牽引,牽引的方向和重量大致與前麵所述的相同。病人臥床持續牽引時,應當把床頭用磚頭或其他物品墊高10~15厘米,運用病人自身的體重做反向對抗牽引。否則,病人的身體可能被重物逐漸牽向床頭的方向。

如果牽引方法不當會使效果不明顯,甚至會使症狀加劇。重量過大常使症狀加重,不宜采用。如果牽拉頭部可使症狀加重者,不宜牽引治療。頸椎牽引後出現頭昏、眩暈者應停止牽引。

牽引前,如果先進行頸部的熱敷或洗個熱水澡,使肌肉、韌帶放鬆了,再做頸椎牽引,療效會更好些。條件具備的,於牽引的同時做頸部紅外線照射,當然更好。熱水袋、加熱的石蠟、白熾燈泡等都是很好的紅外線發射器,當然,用小型紅外線輻射燈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