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懷念卻回不去的味道(5)(2 / 3)

曾經去一個朋友家吃飯,她婆婆本來不善烹飪,可是也有“鎮家三寶”,我記得其中一寶是白切雞,的確鮮嫩可口,還有一寶是豬腳粽,將整個豬腳包入粽中,放高壓鍋裏壓幾個小時才熟透,吃進口裏滿口流油,肥而不膩。

古時候有個巧媳婦,據說能用兩隻雞蛋做出四道菜,一道是兩個純蛋黃,搭幾根青菜絲;一道是將熟蛋白切塊排成一字;一道是清炒蛋白;一道是清湯上漂著兩隻蛋殼,正好對應了杜甫的那首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之所以會想起這個典故,是因為我媽媽也屬於這類巧媳婦,能夠用極少的材料做出一桌菜來。有一次家裏來了客人,來不及去買菜了,冰箱裏就剩下了一根胡蘿卜,半根玉米,幾根廣式臘腸,一塊凍肉,還有些鹹菜什麼的,在她手裏居然變成了四道菜:胡蘿卜炒肉,胡蘿卜玉米臘腸炒三丁,鹹菜肉湯,臘腸切塊清蒸。小的時候,媽媽更是善於從大自然中找材料,雷雨後的地衣,池塘裏的田螺,還有田壟上的野菜,山間的樅菌,為我們家的餐桌增添了多種鄉野的味道,想必吃過的客人們都還有印象吧。

住家飯也不一定都是如此簡素的,像京城出名的譚家菜,其前身就是譚篆青老爺子一位如夫人親手做的住家飯。那可不便宜,四十金一席,尋常人壓根兒吃不起。菜式自然也是名貴非凡的,最知名的三味分別是雞、海參和魚翅,據說蝦子海參特別入味,雞純用油燒不加水,魚翅更是味甲京城。當時想吃譚家菜得提前訂席,最多兩筵,多了譚夫人也忙不過來。如今的譚家菜倒是隻要給錢,保準能吃上,08年我去北京出差的時候曾經和同事去吃過一次,由於預算的問題,一席人點的菜大多是平價菜,傳說中的三絕一樣未嚐到,不過就吃到的那些菜來看,不僅分量少,而且味道很一般,未免辜負了譚家菜的盛名。可見要吃地道的住家飯,還是得開小灶做小鍋飯,一旦量化生產,就遠離了最初的風味。

鄉愁是一碗暖暖的羊肉湯

文/曹亞瑟

我的故鄉在太湖邊的宜興。

在我的印象裏,鄉愁就是那一碗碗噴香的羊肉湯,尤其是冬季正益溫補,想一想都會讓人渾身充滿暖流。

我愛吃羊肉,一半是出於吃貨本性,一半是可慰我那濃濃的鄉愁。家鄉附近的“藏書羊肉”,更是格外有名,一碗在手,湯汁濃鬱,熱氣騰騰,大塊的羊肉肥美細嫩,幾無膻味,香氣四溢,大快朵頤後擁被而眠,可忘身歸何處。

多年未歸,煙波浩淼的太湖時刻牽我入夢。初冬時節,我與朋友一道去了趟太湖。我們先到蘇州,在蘇州城裏到處都能看到“藏書羊肉”的招牌,忍不住食指大動。

“羊肉”還能“藏書”?多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在蘇州當地,也有很多年輕人鬧不清楚,“藏書”到底是念“藏(cáng)”還是“藏(zàng)”?說個典故,你就能明白了。蘇州西郊處於穹窿山麓的丘陵地帶,西漢年間,朱買臣年輕時常放羊於此,但他喜愛讀書,經常為了讀書任羊兒東遊西躥,致使羊兒跑丟。他媳婦不願意了,經常來搜書,朱買臣就把書藏於大石頭下以蒙混過關。後來,朱買臣成為會稽太守,其“藏書”的地點就變成了小鎮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