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魏巍遠行(4)(1 / 2)

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但有點類似王府式的比較豪華而闊大的一座四合院。高高的台階,大紅油漆門。有前院、中院和後院,以中院為主。院中植有紅棗、白楊、核桃及丁香花木,四圍有雕梁畫棟的走廊,院裏的走道均為精細石子所鋪。據說,後院早先是一座大花園呢。

我想這座院子過去一定是不大不小某個人物的私宅或富貴人家的住宅。它的隔壁也是一座大院,但主樓是西洋式的,是馮玉祥將軍從前的官邸。當時住在裏邊的是馮將軍的遺孀、衛生部部長李德全。我們常常看見她,因為她每次上下班總要在胡同裏走出走進,不在這段路坐車,車在胡同口外幾百米處等候。她是位頗有平民意識的部長,常常利用在胡同裏的漫步和群眾搭搭話,問長問短,噓寒問暖。要是胡同裏哪點地方不幹淨,扔有紙屑果皮,她會撿起來投進垃圾箱去。

胡同西口後又住進了曾任外交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的黃鎮將軍。和小羊宜賓胡同毗鄰的東總布胡同,更是一條藏龍臥虎的了不得的胡同。當時,我們的主管單位中國作家協會就在東總布胡同的22號辦公,這也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院落,有洋樓,有長廊,有假山,有花園。根據陳香梅回憶錄的描述,說她小時候就一直生活在北京東總布胡同的外公家,一座中西結合的豪華庭院裏,我認為大概就是22號。23號住的是有名的“七君子”之一,當時的司法部部長史良,24號居住的更是鼎鼎有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張瀾副委員長。張老先生逝世後,另一著名愛國人士,當時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沈鈞儒先生住了進去。沈先生去世後,60年代初,班禪額爾德尼副委員長便一直住在這裏,直到他由此離開不幸逝世於西藏。

在東總布胡同東口路南一座洋房裏,長期居住著一位名聲很大的“隱士”,即原北京大學校長、名教授馬寅初先生。馬先生曾因提出中國需要控製人口、需要計劃生育而受到錯誤的批評後不肯再拋頭露麵,在此過著隱居生活,直到以百歲的高齡辭世。

再來回到小羊宜賓胡同。我前麵說過,這個三號院可能是某位名人或富人住過,一般百姓,在從前是不可能住這般考究的、豪華的(以從前的標準)深宅大院的。也巧,有次偶讀《魯迅日記》,忽然發現魯迅先生有一天記載:今日到東城小羊宜賓胡同訪鄭振鐸先生。我就聯想,會不會是鄭先生曾居住於此?但無從考證。又有一樁奇怪的事情,即“文革”初期,忽然有一夥造反派從外地什麼地方來,硬說這個院解放前的主人曾將大量金銀財寶埋藏於地下,便莫名其妙地在院當中和廁所門前胡亂挖掘起來。結果好像什麼財寶也沒有找到,便悻悻然離開了。我們問:從前這個院住的究竟是什麼人?那夥人沒好氣地說:大資本家!鬼知道究竟是什麼人!

50年代中葉,中國文聯大樓在王府井大街落成。中國作協和中國文聯各協會陸續遷入。《人民文學》編輯部在50年代末,也由小羊宜賓胡同遷出,進入文聯大樓四樓辦公。小羊宜賓胡同3號改為5號,成為作協幹部宿舍。當時我是青年人,分配住在後院,和詩人呂劍,教授王景山,資深老編輯肖德生為鄰居。小院中仍種植有許多似錦的花木,還有一棵紫丁香,每到春季芳香四溢,格外喜人。

中院是大院,先是住著當時很有影響的作家秦兆陽、葛洛、黃秋耘、聞山、申述等。後來住進著名作家張天翼,直到“文革”下放“五七”幹校離開。“文革”後,沈從文先生被安排住進中院東偏房。這麼一位卓有成就、鼎鼎有名的老作家,就是因為當時還沒有摘除強加在頭上的“資產階級黑線人物”的帽子,被屈居大院光線陰暗的一隅。然而沈先生卻一貫與世無爭,淡泊明誌,始終懷著豁達、樂觀精神,在小屋裏白天黑夜開著燈,埋頭於他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先生說,這是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進行這項工程的。研究對象是自殷代——清代3000多年間中華民族的服飾。這是一項意義非凡卻十分艱巨的任務。多年來,他非常專注和執著於專項研究工作。1964年底已完成初稿;1969-1971年對初稿作了修改補充;1978-1979年再度修改,並補充了許多新發現的珍貴資料。1981年由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出版。當時沈先生正在對《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書稿進行修改、補充、加工過程中。他非常仔細、認真,非常投入,有時我去看他,他便興致勃勃地給我指著邊看邊講古代服飾的精湛工藝和無窮的藝術魅力,興味甚濃,我知道沈先生完全沉浸在考古學海洋中了。他既是作家,又是一位營造文化寶庫的清貧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