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花香彌漫(1)(1 / 3)

多年了,在我的書房裏懸掛的幾幅我所喜愛的字畫,有的每隔一段時日總要換一換,掛上別的。可唯獨對羅國士的“月季”不曾換過,許是由於過分偏愛吧。看到它的人無不在畫前流連,讚歎不已,都說他的月季畫活了。

說來也巧,畫家羅國士還是我的學友呢。當然他年長於我,是學兄。因為五十年代初他在西安曾就讀於西北藝術學院美術係,而我那時剛剛跨進西藝文學係。我們並不認識。隻是到了30多年後的1986年經友人李敬寅介紹我們才結識。我首先認識的是他的畫——他的月季花,當時我很驚訝:家鄉有這麼出色的畫家,我竟不知,後來,交往多了,我看到他的畫也多了,更是被他所畫月季花那特有的風采和神韻深深感染,以至傾倒。他不愧為“月季王”,當然他也擅長山水,擅長動物畫,擅長書法,書畫俱佳,多才多藝,獨以月季見長。

一般畫家描繪月季花,往往追求“栩栩如生”的效果,以此滿足。而羅國士畫的月季花,則脫胎於自然,注入了畫家的情感、情緒、情懷。筆情墨趣,刻意求新。他既運用傳統寫意的筆法,又大膽吸收了西洋畫的某些表現技巧,寥寥幾筆,便極為生動地勾勒出瀟灑飄逸、亭亭玉立的枝幹,婀娜多姿、楚楚動人的花朵,惟妙惟肖,令人賞心悅目。難怪法國總統夫人尼埃爾·密特朗看到他的畫後興奮地說:“真是太好了!簡直可以聞到芳香。”1985、1986年羅國士先後訪問美國和日本時,他的畫也是以月季最為轟動。外國朋友稱他的作品是“真正的藝術,了不起的東方藝術”。稱他本人是“藝術魔術師”。

去年,在台灣舉辦“名書畫家作品展”,他的“月季”被評為“最佳作品獎”,也受到台灣同胞的喜愛。王任重同誌讚他“畫中有神”。詩人臧克家稱譽他的畫“傳神”。作家冰心老人看了他的月季後,高興地問他“你是怎麼畫的,這麼有神!”老人家說:“真好,你把月季畫活了。”美學家王朝聞認為羅國士的畫“最好的是月季”。他向羅國士指出畫月季大有可為,要畫出各種不同情調的月季,如水中月季,月下月季,霧中月季,雨中看花,風中看花,朝霞晚霞看花,可大發揮。總之要精神,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情緒、心境,表達出喜怒哀樂來。不久前,畫家羅國士和夫人肖亮華、兒子羅良碧應邀在英國倫敦等地舉辦了父子書畫聯展,又轟動英倫。那裏的中、英文報紙作了大量報道,熱情讚揚羅氏父子是“藝壇之光”。的確,羅國士和他的藝術作品釋放著中國藝術家對民族文化、民族藝術的呼喚:奔流著畫家對民族風格、民族精神的情感,因而引起海內外愛好者的共鳴。

羅國士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最重要的一條是他從藝40餘年來始終紮根在生活中。他當過兵,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裏刷過標語,畫過宣傳畫,製作過布景。後來他先後進過兩所高等藝術院校深造。他從神農架下的大山走來,又在黃土高原、三秦沃土上磨煉成長。故鄉的山水在他心中埋下了藝術的種子,祖國的江河哺育他結出藝術的碩果。他刻苦鑽研,努力實踐。幾十年來,他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每每是一路走一路畫,風餐露宿,廢寢忘食。廣袤的大地,壯美的山洞給予他無盡的創作力量和源泉。他立誌用手中的彩筆,描繪祖國的美好景色,表現神州大地改革、開放的時代風貌。這當兒,他也有過失敗,有過困惑,有過思考。但是他決心畢生畢力為之。艱難的跋涉,勇敢的登攀,終於,他成功了!他那展現在宣紙上的神采奕奕、風姿幽雅的月季花香,不僅時時彌漫在我小小的書房,同時在他藝術生命之征途上,必將繼續飛揚天地廣闊的海內外……1992年仲秋.

生命的追問

張海迪又有一部新著奉獻讀者。書名叫《生命的追問》,散文隨筆集。

托爾斯泰說:“作家每蘸一次墨水,都是溶進自己的血滴。”可以說,海迪的創作正是付出了血和淚的。它是海迪人生的感悟與體驗,是歌與淚的激動人心的文字。在這部新著中,張海迪通過坦誠真摯而又充滿激情的文字,深刻地表達了作為一個殘疾人對生命與疾病、生命與死亡、生命與時間等問題的思考,從而展現了一個身殘誌不殘的青年人的美好的憧憬、美好的回憶、美好的追求、美好的心靈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