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類的負麵情緒,多種多樣,可以統稱為煩惱。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大環境下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它“令人痛苦”的這個本質功能,超越時空,無視階層,永恒不變。
無論什麼身份地位、無論美醜窮富,有幾種逆境是無人能免的。它們分別是:老、病、死;討厭的常在眼前;喜愛的常要分離;真正想要的常得不到。這些都是能令絕大多數人感到厭惡不快卻又無法完全躲避的。
戰爭、饑荒年代,人為了如何躲避殺戮、尋找食物,而陷入長時間的恐慌和憂慮。和平年代,人們為了男女****、名利地位的得失,同樣恐慌和憂慮。
想要爭奪或保有的具體事物隨著環境而千變萬化,戰亂、饑荒時的一塊樹皮、一個窩頭,一個能藏身活命的洞穴;和平年代的一個美女、帥哥,一筆錢、一個官位,他人的一句讚揚等等,都可以引發人類的互相傷害甚至是殺戮,心中充滿惡念,各種欲念緊緊纏縛在心靈上,沒有真正的幸福愉悅。
我們不可能做到讓生活中永遠沒有逆境,但可以做到永遠不因為逆境而煩惱。
而本文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迅速建立起強大的心理素質。這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環境、製度下都是必要的,因為它可以保證你的心理幸福指標永遠處於最高水平。
所有人產生負麵情緒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不能掌控自己的心念(意識),一切煩惱、痛苦以及不自信都由此而生。
人的所有言行都是由心念決定的,而言行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所以本文的根本目標就是幫助大家學會掌控自己的心靈,我們要力求做到“製“心,甚至是在必要時“停“心。
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到,經過訓練後,無論麵臨多麼惡劣的情況,都能冷靜、理智的控製情緒,盡量做到心中不憤怒、不悲傷、不憂懼、不焦灼,永遠淡定從容,充滿自信。並且在生活中通過盡量做正確的選擇來趨吉避凶,提升自己的格局。
因為金庸先生作品角色眾多,性格各異,現實中人都可以找到與之相似之處。
本文將借著大家對金庸作品的熟悉,以小說中角色的言行和心理活動為引子,闡述生活中我們應如何減少煩惱和痛苦,通過控製內心來獲得強大的心理素質、提高自信心,轉變理念以盡量避免逆境和傷害,並提高自己的格局,得到幸福和平安。
所以,對小說情節和角色本身絕無褒貶、愛憎,一切都隻是論證觀點需要。
本文闡述的心理訓練法,分為三個步驟,一、看破,二、放下,三、自在。
為何要這樣排序呢?因為看不破就是癡迷,有多少種癡迷就會有多少種困惑、執著和痛苦。隻有看破了才能放下,不放下就不能自在,不自在就得不到心靈的真正平靜快樂和自由。
鄭重聲明一點,無論我倡導什麼觀點,隻是說這個方法適合我,也可能適合一部分人,但不可能適合所有人,希望大家盡情的質疑、剖析。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我們絕不輕易排斥其他觀念和方法,攀登一座高峰,一定有多個途徑。
有智慧的人,絕不會盲目崇拜任何權威人士和理論,世界上沒有人能掌握所有的信息,看透所有的規律。凡是號稱自己掌握了終極真理,企圖用自己的思想一統人心的,不允許質疑的,必是極大的禍端。
第一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童年時的我們,父母和老師給我們編織了一個陽光明媚、藍天白雲、春暖花開的世界,一切那麼溫馨美好,我們基本沒有懷疑的能力。別人說什麼,我們信什麼,眼中隻能看見事物的表象,這時候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就好像《笑傲江湖》中的儀琳,《天龍八部》中剛下山時的虛竹,《書劍恩仇錄》中的香香公主喀絲麗。他們生理上已經是成年人,可心理上卻仍是懵懂無知的孩子,對人情世故幾乎一無所知。
生活中常有這種不了解社會險惡的人:他(她)們會隨便借大額金錢、借車給他人;隨便做擔保人;獨自搭乘陌生人的車;與不知根底的人交往過密,泄漏個人財產信息、家庭住址;與陌生人、網友或“朋友”帶來的“朋友”酗酒到深夜,獨處在封閉空間;幫“朋友”打架;等等。毫無防範意識,最終導致人身安全被侵害,財產受重大損失,甚至是被殺害。
令人惋惜之餘,也不禁想說一句,作為一個成年人,對可能有人身危險或大筆財物損失的情況一定要避開,要有保護自己的智慧,所謂“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古人早已經提醒了我們,可有些人就是不重視啊。
成年後離開父母的保護,這社會對你來說就是黑暗森林,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別人的獵物,安全意識、防範心理一定要學習啊,不能在潛意識裏總是拒絕成熟,社會永遠不會因為你純真、懵懂就對你格外嗬護,所以也不要奢望這個理由會得到所有人的同情和善待,世界上不可能都是寬容並且遵守規則的善良人,永遠都會有搶劫犯、詐騙犯、強奸犯、殺人犯的存在,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你想象中的美好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