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是兩個例子,其餘你自己去分析。這個道理完全唯物,簡言之就是,強烈擔憂恐懼某事發生,就是心魔,會引發嚴重的焦慮或暴躁,改變一個人的言行,錯誤的抉擇頻繁發生,無法集中注意力去應對生活和工作。這種情況下簡直就是一定會出錯,錯誤夠多夠嚴重了,就會招來災禍。
所以,我說有些意誌力極弱的人、極其看重得失的人絕不能用邏輯窮盡,就是這個原因,怕他們產生心魔。
那些有把握做到不憂慮那些不一定發生的可能、不沉溺於對得失的恐慌的人,才可以使用邏輯窮盡。
邏輯窮盡在使用時,必須要做到的兩個要點是:一、必須抽離自我,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觀察研究一切人心和世事,包括自己的內心,判斷事物絕不能有身份代入。用比喻來說,推演時就不能把自己當作人類的一員,而是研究人類的觀測察者,自己也是被研究的對象。
二、無論推演出什麼結果,哪怕是推演到自己平日裏最敬仰、最信任的至親長輩、配偶可能會出軌、***吸毒等;可能會在你孤苦無依時落井下石、爭奪屬於你的財產;或最親近的人,當然也包括自己,隨時會死亡或重病等等。也絕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情緒,不能有半點憂慮恐懼,喜悅期望也絕不能有。一定要拋開個人一切得失成敗,以絕對理性去推演。如同電腦一般,隻是推演可能發生的一切外界變化。不期盼不抗拒,不歡喜不恐懼。否則,很容易變成焦慮症或被害妄想症,越看重得失的人,越可能走偏。
如果為了自我防禦,隻推演人性惡的一麵,然後對任何人都不敢信任,那格局可就太低了。善的一麵,半善半惡的當然也要推演。比如說你很討厭的人,也可能在關鍵時刻對你施予援手。新聞中也有過,父子之間多年不和,勢如水火,但兒子重病後,父親毫不猶豫地把腎捐給兒子。了解人性,不能因為缺乏安全感就隻盯著人性惡,隻看自己想看到的。善更要深刻完全的了解,然後,用這些善來化解那些惡。
總之,就是推演時必須絕對理性,絕對客觀,絕對中立。
在這個前提下,鍛煉推演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段的長短根據個人情況來定,也許一年半載,也許兩三年,就能基本養成處變不驚的定力了。
然後就不需要在遇事時進行繁瑣的推演了,因為對世事人心,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了。雖不一定能做到料事如神,看人入骨,也能把判斷的正確率提高到80%-95%左右了。
說句題外話,以前我有個親戚家的孩子要上大學了,走之前我們聊天,聊到了馬加爵。他問我,怎麼能從外表判斷一個人的人品、性格。我告訴他,我也不懂麵相學,即便懂麵相學的也不可能完全看準。有些人麵善心惡,有些人麵惡心善,有的人相貴命賤,有的人相賤命貴,還得觀其言行,才可斷定。而且即便斷定了,也隻是斷定當下,日後的情況誰能知道呢,人可以由善變惡,也可以由惡變善,貴賤也會變化,雖然麵相會隨著善惡改變,但需要一定時間的,假如正在轉變期,麵相將變未變之時,你又如何判定。一個人就算和馬加爵長得一模一樣,他也不一定會犯罪啊。
他說,有的時候隻是短暫接觸,沒時間過多了解,那就一點都不能判定嗎。我給他一個建議,特別明顯的特征還是容易鑒別的,要簡單學一學也容易。不用看麵相學的書,就找機會看人、看照片即可,網上的,身邊人的,能找到能遇到的就看,那些因小事殺人的;那些一直大富大貴的,家庭幸福和睦的;那些先富貴後坐牢的;經商的;做官的;小公務員;混社會的;做小三的;極品潑婦;年紀或老或少的地痞無賴等等,三教九流看多了,多多少少能總結出一點規律。
是否會犯罪不好判斷,但脾氣好壞還是相對容易判斷的,遇到那些麵相特別不好,一臉戾氣的,眼神充滿桀驁和挑釁的,或者對生活充滿恨意,怨氣衝天的,就注意一點,能避開就避開,不要與之發生矛盾。
當然,這種大數據總結出來的東西,並不完全可靠,不夠嚴謹。隻能說,單獨出門在外時,接觸司機、飯店老板之類的時候,保護自己的一個小策略,真要是深入接觸,就不宜以此為準了。更不能以麵相給人扣標簽,說人家一看就不是好人,心生鄙視或厭惡。即便你說對了,對方確實不是好人,這種以貌取人的非理性心態本身,也會汙染心靈,損傷道德感和邏輯思維能力。
再者說,最關鍵的是,你謙恭有禮,柔和待人,從容淡定,惡人遇到你也可能放你一馬。你囂張跋扈,尖酸刻薄,善人看到你,心裏也想抽你。你看看新聞,有多少命案,因為當事人得理不饒人,利口如刀,把一件普通的民事糾紛激化成了殺人案。又有多少人,已經被歹徒把刀架在脖子上挾持為人質了,靠著自己的機智淡定,表達善意,最後被歹徒主動釋放,平安脫身。
馬加爵即便殺了幾個人後,也放過了一位室友。理由是這位室友平時對他很好,常幫他打飯這就是善念換回了平安啊。
說到底,與人為善再加上一定的處世智慧就是保住平安的關鍵。德行暫時不足,就用謀略彌補,並抓緊提升德行;謀略不夠,就用德行來彌補,並逐漸增加閱曆。
當然,還是德行最重要。德行不足,就算你智比諸葛,謀勝張良,也擋不住所有麻煩和逆境。道為負,術為正,則事為勞心。道為正,術為正,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