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要分析自己的喜怒哀樂?是因為如果你分析出自己所有負麵情緒的根源。你就會明白,原來有些時候,是我過去的某個經曆使我討厭現在這個人、這件事,並不是此人此事客觀上能使我生起負麵情緒。而是我沒有擺脫過去的陰影,導致現在負麵情緒的產生。隻要我克服這個過去造成的心理陰影,就能克服現在的負麵情緒。因為我現在的負麵情緒,並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和反應,隻是往事導致我產生了錯誤的想法。
再說個我自己的例子,當年我在某單位上班,那時候的我剛剛意識到修養的重要,開始對自己的心態行為予以主動修正和約束。某天我到某同事的辦公桌上翻找東西,順手就把他的手機撥到一邊去了,力量較大,差點摔倒地下。我馬上道歉,說自己是無意的,我也確實是無意的。
但是,我心裏明白,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無意,一切看似無意的言行,背後都深藏著潛意識裏的有意。
於是,我趕緊反思自己,為什麼無意中就做出了粗暴的動作。經過追本溯源,我明白了,那位同事,經常在辦公室抽煙、大聲喧嘩,種種行為令人不快。但出於修養,我不能表露不悅,心裏也在告誡自己,不要挑剔他人。可是,當時我雖然已經在修心,但功夫不深,還有喜惡愛憎。這種不滿就潛藏下來了,在不留神的時候就冒了出來,以攻擊性的動作表達出來,這就是真實原因。
說到厭惡他人,其實很多人沒有明白一個道理,厭惡和憤怒都是因為恐懼,因為自己在某方麵的無能為力。每一種厭惡和憤怒背後都暗藏著你的一個弱點,當你消除了所有的厭惡和憤怒,也就消除了自己所有的弱點。
比如說年輕時,有一段時間,我很厭煩40-50歲的中年婦女,因為她們太擅長嘮叨,讓人心煩意亂。那麼我追溯一下內心,就知道了,這種厭惡起源於我母親。那幾年我母親就是更年期,心情不好,每天都在抱怨、嘮叨,挑剔一切。而出於道德,我又不能去和她爭吵,又勸解不了。也就是說,在類似我母親這樣的更年期婦女對我嘮叨的場景中,我是無能為力的,不悅卻隻能承受,於是在我心裏,這種厭惡就擴張了,見到所有這個年齡段的中年婦女就不由自主的討厭。
再有就是鄙視他人,比如鄙視殺馬特,鄙視腦殘粉等等,這都是在借著鄙視來抬高自己。用對他人的抨擊來表明,‘我’比他們可高雅的多,聰明的多,‘我’可不是粗鄙的俗人。
其實在迪廳酒吧喝酒穿著時尚的白領,並不必農村跳廣場舞的高貴,都是在借外物消除寂寞、尋求刺激;穿萬元時裝在五星級酒店自拍發朋友圈和農村小姑娘穿淘寶爆款在村口KTV發朋友圈的本質也是一樣的,都是借外物找自信而已;中產階級、上流社會的****婚外情,也不比農村鑽高粱地偷情的又土又醜的村夫農婦更優雅,都是在發泄自己的低級動物本能而已。從本質上說,花幾十元錢聽一場二人轉,與花幾千元聽一場明星演唱會是沒有區別的,都是借外物寄托和宣泄情感而已。
明白這個道理後,我從此不再褒貶任何具體的人。一旦褒貶就是認同了世俗的價值體係,自己也就變成了被褒貶的對象。
當你嘲笑一個穿運動服配皮鞋的人,你也就得默認被穿著比你更時尚的人嘲笑,而你則無法理直氣壯的去不在意這種嘲笑。因為你的行為,代表你默認了以衣貌取人是正確的。同理,嘲笑任何人的某個方麵都代表了你會被別人嘲笑你的某個方麵,而你是無法真正不在意的。你也無法做到在任何一方麵天下第一,無論在哪一方麵,永遠都會有比你更優秀的人。
當然,不褒貶任何人,不等於不能研究某種社會現象和有代表性的群體心理狀態,這是以完全不帶個人好惡的心態去研究。為了修心,也為了使更多人更好的修心,這種前提下,指出某種心態的錯誤,與出於個人情緒和私心而褒貶,性質是完全不同的。這是從整個人性的高度去研究,是把自己包括在內去自省的。
真正道德高尚的人,是不會把自己摘出去,然後站在道德製高點上去批判他人。他一定是對自己要求嚴格,對他人寬容理解,他的批評是為了拯救,而不是為了挑刺和找成就感。
再比如說,通過自我追溯,知道了對錢財權勢的看法是分層次的,我想,不隻是我,很多修心的人都可能走過這個階段。
第一層、嚐試否定財富的正麵性。比如,說有錢人都是靠違反犯罪發家的,有錢人沒有好下場,有錢人都是為富不仁。這種話雖然也有一部分正確性,但畢竟不完全符合現實,富人也有幸福平安一直到老的。這樣去看待財富,明顯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心裏一直渴望得到,得不到就去貶低。
第二層、是安貧樂道。即便在窮困時,也可以堅守一個信念:貧困依然可以幸福平靜。這樣的人不去追求錢財,視錢財為毒蛇,即便有機會合理合法的發財也不要。這個層次已經相當高了,對於出家修行的人是適合的。
但對於在家人就不很適用,畢竟有家業的人要照顧家人的生活,是離不開錢財的。對於在家人來說,如果視錢財為毒蛇,那就說明沒有信心能駕馭錢財,怕自己有錢後墮落。其實錢財可以是毒蛇,也可以是行善的資本,隻看你能不能控製自己的貪欲。
第三層、那就是一切隨緣。如同《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居士一樣,有錢可以輕鬆駕馭,沒有揮霍無度,沒有窮奢極欲;沒錢可以淡然接受,毫不沮喪、頹唐。有錢沒錢毫無分別,這是最高境界。
具體例子太多,沒法都說出來。總之呢,自己所有的私心雜念,都翻出來看一看,才能針對性的去化解改變。不但要反省自己,就連‘反省自己’的這個念頭本身也要反省,看自己的動機是什麼,裏麵有多少私心。
這個過程肯定是有痛苦的,這好比是自己給自己看病。內科大夫,對腹痛的病人按壓診斷,哪裏越疼他就越要按哪裏。牙科大夫,對病人的痛牙進行敲打,才能確認病情。雖然都很疼,但是為了查明病因,治病救人,這個痛是一定要承受的。
化解自己的私心和惡念,其實靠的就是重塑三觀,把內心中原來以為是天經地義的,會引發惡念和負麵情緒的觀念全部推翻,建立起隻會讓自己淡定從容、心情平靜愉悅的新觀念。
觀念變了,麵對逆境時的心理反應當然就變了。原來讓你悲苦憤怒、憂傷恐懼的事,現在都可以輕鬆放下,一笑而過了。因為你原來就認定了,這些事就應該讓自己痛苦;而現在你認定了,任何事都不應該痛苦,那當然就不痛苦了。我一再的說,幸福與否,不取決於外界,而取決於內心,就是這個意思,一切取決於你怎麼認為。
這可不是自我欺騙,人的心態影響事實,這是絕對的真理。
比如說,你喜歡打籃球,玩兩三個小時也不會覺得累。但要是陪你老婆逛街,一個小時你就覺得走不動了。明明打球的體力消耗更大,但因為喜歡,自然就不累。逛街是被迫,當然就覺得累。
再比如,你第一次牽戀人的手、第一次吻她,心情一定是特別激動的。但等你第一百次牽手,一百次接吻時,絕對不可能再有當初的感覺了。手還是那隻手,嘴還是那張嘴,變得隻是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