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主題閱讀就是你要想象自己是一個學者,甚至是博士生、研究生,你對某個問題很感興趣,想發掘它。你對釣魚很有興趣,想研究一下釣魚,那就要知道釣魚的曆史,釣魚的方法,有沒有釣魚的名人,你要找很多不同的書或材料,不一定都是講釣魚的,但是一定有跟釣魚的題材相關聯的部分,你要將它們抽取出來閱讀。
如此一來,你的閱讀量會很龐大,這種閱讀被艾德勒跟範多倫認為是高層次的閱讀。此目標下搜集相關或不同層麵的書籍來閱讀,包括上網、看報紙、看雜誌,聽別人說,這時候你的學習閱讀是最主動的,我們稱之為主題閱讀。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業餘的學者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
從簡式閱讀到業餘學者
身處一個喜歡發表意見多於聽意見的年代,我常常驚訝地發現一些現象。以我為例,常常看到一些觀眾或讀者在看完我介紹某本書的節目後,寫出洋洋灑灑的文章去批判這本書,而文章作者也很坦白,說自己其實沒看過那本書,隻是在我這兒知道有這麼一本書。既然沒有看過,隻是聽過關於那本書的介紹,如何能寫出一整篇東西去批判呢?
說到讀書的問題,給大家介紹一本名著《如何閱讀一本書》。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艾德勒,曾任《大英百科全書》第十五版的總編輯。這本書裏有一章叫“公正地評斷一本書”,文中說:“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了解了。’”意思很簡單,一本書你起碼得看過,得懂它說什麼,你才能夠去判斷我讚不讚成、同不同意、書寫得好不好、是不是廢話等等。
我們好辯,而好辯時往往是為了勝利、為了贏而辯,忽略了辯論的根本出發點。這本書引了亞裏士多德《詩學》裏提到的一段話:“其實這就是我們的責任。為了追求真理,要毀掉一些我們內心最親近的事物,尤其像我們這樣的哲學家或熱愛智慧的人更是如此。因為縱使雙方是摯友,我們對真理的虔誠卻是超越友誼的。”這句話跟亞裏士多德另一句名言呼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亞裏士多德給了我們一個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忠告,大家通常以為辯論是以贏為目標,卻沒想到辯論真正的目的是要學習真理。所以讀書首先要有一種謙卑的態度,這個謙卑不是要放下自己,完全泯滅自己的意見,而是要重新想到什麼叫讀書,什麼是學習。
這本書將讀書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你從閱讀裏麵獲得一些和原先熟知的事物相類似的新資訊,這並不困難。一個人如果對美國曆史有所了解,他隻要隨便翻一些相關內容的書,對他來講都很容易理解,隻是增加了新的資料,那些資料並沒有動搖原來理解事物的框架。
或許第二種閱讀才是最重要的學習,以一開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為基礎開始看書。“在對一本書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讀者來得‘高杆’,寫書時一定要用可讀的形式傳達他有而讀者所無的洞見。其次,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雖然不能說全盤了解,但總是要達到與作者相當的程度。”
我在香港教課的時候經常布置一些功課作業,我發現很多學生遇到一些看不懂的書或文章就會說作者太糟糕,很差勁,寫的東西根本看不懂。他們從來不去懷疑到底是作者寫得糟還是自己的理解程度不夠。如果是自己理解能力的問題就不應該躲避,應該想辦法看懂它。所謂學習就是從不懂到懂的過程,如果我們讀書隻是讀我們已經知道和懂得的東西,那何為學習呢?
很多人都想知道讀書怎樣才能讀得快一點。可最重要的不是怎樣讀得快,而是要知道用什麼樣的速度去讀什麼樣的書。換句話說,應該為不同種類的閱讀選擇恰當的速度。比如瓊瑤的愛情小說,我們是像看一部電影一樣迅速而輕鬆地把它看完還是像研究《紅樓夢》那樣透徹地讀完?兩者所花的時間跟氣力完全不同,就看你覺得值不值。
不是說有的書就隻能快快地讀,有的書就應該細心閱讀,這要取決於你的目的。假如你隻是娛樂休閑,你很輕鬆地翻閱一下瓊瑤的書是無所謂的;假如你是一個學者,現在要研究瓊瑤的愛情小說,研究裏麵的主題,很可能你得像對待一本學術著作一樣仔細閱讀,要做筆記,要畫線,要鑽進去看。
任何時候都要搞清楚,作為讀者,我們是主動的,我們應該清楚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看書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狀態。有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方法,進而有不同的閱讀模式。同一本書可以很迅速很簡略地讀,也可以很認真很細致地讀。這種把閱讀層次區分出來的想法就是莫提默·艾德勒與查理·範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裏最了不起的說法。當然,這樣的說法從古到今有很多人講過,不足為奇。可這本書的好處是充滿了細節,可以作為學習閱讀方法的工具書。
很多人追求閱讀的速度,這本書不會教你速讀,它教你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準確掌握一本書的梗概。如果你的閱讀層次隻是想知道一本書大概說了些什麼,不需要太深入,還是有方法的。書裏把閱讀分成四個層次,如何略讀一本書其實並不困難。我們可以試試買回一本書之後先看書名,搞清楚這個書是關於什麼的。再看作者的背景是什麼樣的,假如一個經濟學家寫經濟學著作是很相稱的,如果一個經濟學家寫小說,似乎也很特別,於是你腦子裏有了一個預期。繼續往下,看目錄,為的是理解整本書的結構,請注意,永遠都要主動。這時候你應該問自己,這本書的結構是怎樣的?然後嚐試在目錄裏麵找出他的結構、大綱、梗概。接下來再看序言或是導論,也可能在書的最後麵,如果是學術著作或非文學性著作,後麵可能還會有索引,你看看裏麵的人名、書名,看看談到什麼問題,什麼樣的人,關涉哪些著作。然後選一兩章最有興趣的簡略地看。這樣看完一本書,翻過了,合起來,你再問自己,這是本什麼樣的書?作者想達到什麼目的?他想幹什麼?想告訴我們什麼東西?這種讀法就是第二個層次的閱讀:簡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