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讀書這件事(1)(2 / 3)

如果你遇到一本很特別的書或重要的經典,或者你出於特別的需要,要仔細閱讀一本很普通的書,這時候就進入了閱讀的第三層次:分析性閱讀。分析性閱讀是完全咀嚼消化一本書。還是要主動,你可以一邊看一邊做筆記一邊畫線,同樣不斷地問自己問題,比如你已經知道書的大綱了,在此層次上你要理解它的大綱是如何落實的,作者是否完成了他想達到的目的。如果是非文學性著作的話,作者寫一本書總是有一個計劃的,這個計劃是什麼?這個計劃是朝向哪個目標的?而那個目標又是什麼?他實踐並寫成了這本書,是否合理恰當地達到既定目標?倘若你常常帶著這樣的問題去看書,就會非常有效。你不要以為這樣看書會很累很慢,沒錯,進入分析性閱讀是會比較慢,但是你越主動,書就會讀得越有效,我們不是要講“快”,而是要講“效”。

閱讀的最後一個層次叫做主題閱讀或者比較閱讀。什麼叫主題閱讀呢?舉個例子,我介紹書的時候有時會做一個專題,在一段時間內圍繞這個專題的書來講。比如說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的文化,都是圍繞日本的,當然,這隻是某種低層次的主題閱讀。

所謂主題閱讀就是你要想象自己是一個學者,甚至是博士生、研究生,你對某個問題很感興趣,想發掘它。你對釣魚很有興趣,想研究一下釣魚,那就要知道釣魚的曆史,釣魚的方法,有沒有釣魚的名人。你要找很多不同的書或材料,不一定都是講釣魚的,但是一定有跟釣魚的題材相關聯的部分,你要將它們抽取出來閱讀。如此一來,你的閱讀量會很龐大,這種閱讀被艾德勒和範多倫認為是高層次的閱讀。這時候你已經不是為了看書而看書,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閱讀。你像一個學者一樣,給自己設定了目標,在此目標下搜集相關或不同層麵的書籍來閱讀,包括上網、看報紙、看雜誌,這時候你的學習閱讀是最主動的,我們稱之為主題閱讀。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的話,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業餘學者了。

作者小傳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學者、教育家、編輯人,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並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總編輯而聞名於世。

查爾斯·範多倫(1926-),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並將本書1940年初版內容大幅度增補改寫,因此本書1972年新版由兩人共同署名。

《好繪本如何好》

教你如何“閱讀”圖畫書

跟我一樣喜歡看書的人往往有一個共通的問題,太著迷於文字,有時候忽略或者搞殘了自己讀圖的能力。我們常常看不起圖畫書,覺得那是給小孩子看的,而且覺得圖畫永遠無法像文字一樣傳達出精湛的思想或觀察。所以我們一般不大願意看圖畫書,甚至包括漫畫書。

我總跟身邊一幫文人朋友解釋看圖畫書的美妙,告訴他們圖畫書有多好看。他們過去都不理會,直到近幾年台灣的幾米流行了,大家發現他的圖畫書簡直是畫給成人的,一點都不是用來糊弄小孩,於是大家開始覺得有意思了。為了讓大家接受圖畫書,台灣專門用一個新名字來稱呼,叫做“繪本”。好像繪本就是給大人看的,而圖畫書則是給小孩準備的,其實這個區分是虛假的,因為兩者所描繪的東西是一樣的。

怎麼跟那些習慣了文字的朋友解釋視覺語言是什麼?繪本是一種有文字的圖畫,它用圖畫說故事,你一定得具有一些視覺上的欣賞能力才能理解這種語言,才能懂得圖畫書所要傳達的那些巧妙的東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找到一本書,叫《好繪本如何好》,告訴你怎樣閱讀圖畫書。

《好繪本如何好》的作者郝廣才是台灣有名的出版家,也是一流的圖畫書作者。他辦了一個出版社,出版各種圖畫書,使得台灣的圖畫書極為豐富。這本《好繪本如何好》最大的優勢就在它也是用圖說話的,教大家怎樣磨煉自己的眼睛,學會閱讀圖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