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亮點在於開頭講了很多跟經濟活動有關的東西,探討作家到底能不能夠成為一個謀生的行業。很多人覺得作家應該是很窮的,這本書也證實了這一點,一般而言,作家的確很窮。曆史上有名的作者絕大多數都不是靠寫作為生,哪怕是莎士比亞。他們通常都有副業或兼職,隻有少部分作家能夠達到“工業化”的程度。比如有一位寫過400部小說的作家喬治·西默農,為了達到他的“工業”速度,他寫作的時候會把辦公室窗簾拉下來,把五六根煙鬥同時塞滿,以免換煙絲會打亂他寫作的節奏。他每寫一本小說,前後都量一量體重,就像職業拳擊手過磅一樣。
如果你沒辦法寫出暢銷的通俗小說,沒辦法完全靠寫作為生該怎麼辦?有一個辦法就是去坐牢。很多有名的作家都是在監獄中完成他們的作品的,比如法國情色文學大師薩德侯爵①,他那些充滿雞奸、誘奸、變態、性虐待情節的書都是在監獄裏麵完成的。或者像王爾德,後來坐牢的時候也寫了很多好東西。最妙的是你坐牢之後就不用再擔心生活費用的問題了,有國家養著你。換言之,某種程度上你像是加入了作協,有政府給水給米,你在裏頭專心寫作,不過前提是你坐牢的時候犯的問題不是太大,不是連寫作的紙筆都不能給你的情況。如此說來,獄中創作的確是作家們可以考慮的出路之一。
《查令十字街84號》
愛書人的書信情緣
要在世界上找一個最適合逛書店的城市,倫敦絕對排在名單的前三位。如果要去倫敦逛書店,你多半會去查令十字街,因為這條街上新、舊書店鱗次櫛比,各有特色,跟我們日常看到的書店不一樣。我們平常去書店會發現每家賣的書都差不多,大家的規矩都一樣,一本書上了架,半年、一年,或者幾年賣不出去的話就得下架了。但是在查令十字街你會看到一些很堅持自己風格的書店,就是喜歡某本書,即便50年沒人買,還是要把它放在架上。
查令十字街有一家酒吧在84號,酒吧上有塊牌子,上麵寫著這裏就是當年有名的查令十字街84號書店的原址。書店現在已經被這個酒吧所取代,但是每天仍然有很多來自全世界的書迷到這裏拍照留念。
為什麼那家書店那麼有名?像莎士比亞書店一樣了不起嗎?它之所以有名全靠一本書《查令十字街84號》,作者是海蓮·漢芙,她在美國隻能算第二流的作家,一生大半時間都在編寫曆史教材、教科書或是幫美國電視及好萊塢寫劇本等等。寫的東西不算怎樣,人也比較窮苦潦倒,就因為出版了這本書,她的名字被永遠記下來;也因為這本書,這家原來不算特別的書店被永遠記住了。
這本書其實是本書信集,裏麵是身在紐約的海蓮·漢芙從1949年到1969年的20年間跟查令十字街84號這家小書店之間的書信往來。之所以會有書信往來是因為她跟他們訂書。本來紐約有很多書店,但是海蓮·漢芙深深愛上了英國文學,覺得美國文化很低級,甚至覺得自己幹的電視行當也很低級。海蓮·漢芙一直很崇拜英國,認為隻有在英國才能買到好書,她痛恨當時紐約那些書店,覺得它們非常庸俗無聊,所以她從這家書店買書,然後就有了這樣的書信往來。
現在這些書信集結成一本小書,還被拍成了電影,皆因裏麵的故事非常有趣。剛開始通信的時候,英國處在戰後,物資緊張,采取分配製度,每家每年分到的雞蛋、火腿、罐頭都很有限,不是沒錢,就是有錢你也買不起。海蓮·漢芙很同情這家書店店員的處境,常常給他們寄罐頭,寄雞蛋,有時甚至通過郵政服務從歐洲別的地方寄過去給他們。這家書店的人收到這些罐頭、雞蛋、火腿之類的都嚇傻了,說:好久沒見過肉了,為什麼一個顧客會對我們那麼好呢?海蓮·漢芙說:你們賣書給我,對我不是比我對你們還要慷慨,還要了不起嘛,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