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讀書這件事(3)(1 / 3)

這一期提到了一件事,作為一個香港人我看了之後特別感傷。事情發生在2008年,我也曾寫文章談過。香港有一家老牌的二樓書店“青文書屋”,他的老板羅誌華在生意不景氣的時候終於有一天結束了這門買賣,關掉了這個非常有名的書店。然而農曆新年前的幾天,他在自己很破舊很擁擠的小貨場整理那些藏書的時候,不小心被書架上幾十箱忽然掉下來的書壓住,當場壓死。直到十天之後,屍臭味傳出去,大家進去找到他才發現這件事。這個故事太有象征意味了。在香港這樣一個被人認為是文化沙漠的城市裏麵,一個賣小眾出版品的人,堅持做人文、社科類的書籍,最後堅持不住,書店倒掉了,賣不出去的書積壓在貨倉裏麵,他卻在貨倉裏麵被賣不出去的書壓死了。這期《讀庫》裏,唐錚先生寫了一篇文章談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也順便講了香港二樓書屋的種種過去、現在和未來--如果還有未來的話。這篇文章是我看過的關於這件事寫得最好的一篇。我相信,即使不是香港的讀者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也能夠從裏麵感受到很多莫可名狀的東西,不隻是關於香港的文化氣候,更多的是關於書跟人之間種種複雜的感情和關係。

作者小傳

張立憲,著名出版人、作家,以“老六”自稱,現任《讀庫》主編。跨工種作業,獨立完成一本書的策劃、組稿、編稿、設計、印刷、宣傳、發行各環節,涉及編輯、美術、財務、公關、銷售諸領域。以一人之力,持續出版《讀庫》,創出中國出版界的一個讀書品牌奇跡。

《卡薩諾瓦是個書癡》

獄中創作:作家的另一種出路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平常要寫那些書評,為什麼總是在誇哪些書好卻很少去批評什麼書?為什麼不專門批評一些寫得不好的書呢?理由很簡單,人生那麼短,時間那麼少,如果我看了一些很不好看的書,幹嗎還要浪費時間重新把它說一遍,讓大家去關心呢?不如集中精力介紹些好書。

假如你是一位非常專業的書評人,常在報章雜誌上寫書評的話,你就不能永遠隻誇書的好而忽略那些你覺得不怎麼樣的書,這會有損“獨立中立”的書評人形象。要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一些有趣的建議,就是這本《卡薩諾瓦是個書癡--關於寫作、銷售和閱讀的真知與奇談》。作者是一位美國作家,同時在大學傳媒係教書,叫做約翰·馬克思韋爾·漢密爾頓(JohnMaxwellHamilton)。

這本書集結了大量趣聞和古靈精怪的小故事、小段子,好看是好看,有趣歸有趣,問題是資料太多了你會覺得它們好像沒有經過特別的取舍,所以即便是好看的東西,讀多了還是會累。即便如此,書裏有些段落很是有用。比如講到:要做一個職業書評人,有時候遇到一些書,你覺得它不怎麼樣,但是你好像還得誇它,那怎麼辦呢?漢密爾頓列出了很多歐美書評中常見的評價方法,比如:“這部小說也是有點瑕疵的。缺乏一個強有力的反麵主角……然而讀者是可以忽略這樣的缺點的,感謝書中的……”又有人說:“每一位學者都可以批評說一些主題不該被忽略或者沒有被認真對待。但是幾乎不會有人能夠達到這樣的成就。”最妙的是有位書評人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並且很重要的故事--不過我倒是希望它能夠講得節奏再快一些,語言再簡潔一些。”這句話聽起來讓人覺得這本書簡直沒什麼好東西,恐怕不值得一讀,誰知道這位書評人的結論是:“不過總而言之,每一點都是值得稱道的。”

漢密爾頓下了一個結論:“我們當代的書評人就像個自尊心訓練營的顧問一樣。”意思是說我們的書評家總是很關注作者的自尊心,覺得不能不照顧一下他們。作者的自尊心的確是要好好維護的,不過有時我們會遇到一些作者,他出了一本書,而且假設我們已經看過或者買了他的書,你碰到他不知道該跟他談什麼好,難免要提到他的新著,問題是你沒有看過或者你根本不打算去看,那該怎麼辦?書裏又有一些建議:“有一個比較好的說法相當於文字上的飛吻。你可以說你還沒有讀這本書,但是它在你打算讀的書裏麵排在第一位。或者說你故意把它留到夏天再讀,以便更好地享受它。”

作家需要大家捧著,但是又不能太捧。很多知名作家都曾遇到一些瘋狂的粉絲,那些粉絲總是覺得這些作家能夠幫他解決一切人生問題。有時候粉絲自己也寫一些書稿,拿給作家過目,如果你不回複他,他就寫信來痛罵你,甚至開始糾纏你,有時候他覺得他的婚姻問題、孫子的問題都跟你有關係。這個東西不隻是現在才有,早在狄更斯的時代就出現了,狄更斯形容這樣的一些讀者為“求助性作家”,寫信來求助。狄更斯說:他們總是恐嚇我,而且什麼都要,沒日沒夜堵在我大門口,打我的仆人,還藏起來,我出去進來的時候伏擊我。他病了,死了被埋葬,可是很快又有人起死回生地把這些事情重演一遍。聽起來真是相當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