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位電影學者、影評人遊靜,同時也是電影導演,她在這本書裏寫了一篇文章,叫《電影病》,就把何謂“愛上”做了個解釋:“我說‘愛上’,不是‘愛’,‘愛’電影很容易,如‘吃’一碗拉麵,吃過就算了。下一次吃意大利麵,再下一次吃幹炒牛河,可以全都愛。但‘愛’而且‘上’,便比較難脫身。即使不是一輩子的事,首尾亦是頗長的。愛而且上了,便有點沒法向下望,往下望,叫人頭暈、心跳,叫人突然意識到‘上來’的路,叫人看到自己的病,與沒‘愛上’的人之間的距離……我愛而且上了電影二十多年。”我們愛而且上了電影,其實不隻是電影的片斷本身,而是很珍重那種戲院的感覺,跟今天看電視完全不一樣。當年看電影是一種勇氣的爆發,因為你能夠看到那麼多大師名作,一些很具顛覆性的電影的時候,你會覺得這些人這麼勇敢,連這樣的東西都拍出來了,做觀眾又怎麼能害怕呢?
什麼叫“做觀眾的怎麼能害怕”?做觀眾難道還要怕嗎?要的,我們想想看在戲院裏麵的那個感覺。你如果遇到一些場麵,你想哭,你旁邊都坐著人,想想看你就這麼哭了出來,你把你人性最脆弱的那個部分公開在別人麵前,雖然大家不會太留意你,但是你心裏麵仍然有旁人存在的這種壓力。我們每一個人在看電影的時候就等於在交心,我們被動,我們沒辦法用搖控器把它按停,這時候我們完全放棄了主權,把自己交給了電影,這難道不是一件很需要勇氣、很像愛情的事嗎?
①後設小說(Metafiction)是西方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對於語言功能的質疑所興起的一種文學現象,“自我指涉”是後設小說重要特質之一。“後設小說”站在“後設”(Meta)的視角,透過情節跳躍、事實與虛構交織等手法,強調小說隻是作者堆砌文字的產品,進而質疑真實與虛構之間的關係。作者極力邀請讀者參與小說的內容。這種寫作方式試圖動搖傳統作者的權威地位,打破長久以來二元對立的論述模式。
②犬儒主義(Cynicism)指譏誚嘲諷,憤世嫉俗,玩世不恭。犬儒主義誕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指一種對文化價值的對抗精神,一種深刻的懷疑。它認為世界是不值得嚴肅對待的,不妨遊戲之。到了現代,犬儒主義的含義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其對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絕的態度沒有變。犬儒主義者由於政治的黑暗而遠離政治、放棄政治,拒絕參與政治,或遁入孤獨和內閉,或轉向任誕的審美主義,而其骨子裏則是虛無主義。他們對於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離意識,但是卻不敢或不願與之正麵對抗,而以一種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的態度來曲折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妥協混合的矛盾立場。
③2004年,畫家陳丹青因不能容忍研究生招生在外語和政治科目上重重設卡將專業優秀的學生擋在校門外,又不能適應“學術行政化”的體製,憤而請辭清華大學教授的職位,引起相當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