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思想雜草(1)(2 / 3)

“文革”有幾個月實行大批判,有一回這些革命紅小將們要重重批判他的時候,他突然說了一句話,就是那句“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他自己作何解釋呢?他說這是受壓力的人說的話,不是得勢的人說的。“匹夫”就是獨自一個,無權無勢,我的什麼東西你都可以拿得掉,但是我的“誌”你是拿不掉的。這是何等的氣魄,這就是儒門弟子的氣魄,梁漱溟先生真不愧是當代大儒,沒有辱沒至聖先師的教導。

大家不要以為我們隻講大道理,《論語》裏有一句話聽起來非常粗淺卻是最樸素的做人道理。《論語·鄉黨》:“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孔子說:“我跟鄉裏頭的人一起喝酒的時候,總是等拿著拐杖的老人家先出去,我才出來。”你看這句話聽起來也太粗淺了,跟剛剛我們講的那種“不可奪誌”的氣魄是不是差得很遠?可你千萬別小看這種事。

今天我們大家都喜歡說大道理,說怎麼樣才算是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做什麼,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中最樸素的東西,像敬老。現如今,當各位都在講大道理的時候,應該去搭公交車、地鐵看一看,有哪些人是願意讓老人先出門、讓老人先進車、讓位子給老人坐的呢?

作者小傳

於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古典文化研究者和傳播者,知名影視策劃人和撰稿人,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係係主任。主攻廣播電視媒介學,出版《形象品牌競爭力》等專著多部,為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今日說法》、《藝術人生》等多個電視欄目進行策劃,現任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科教頻道總顧問。

李零《喪家狗》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經常有讀者問我,每天介紹一本書,那些書你自己是不是都看過?我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沒錯,我介紹的每一本書,或許不是讀得非常細,但起碼我是從頭到尾看過一遍的。因為我很相信專業倫理,我寫評論寫了大概十八九年,我常常相信做評論或者發表任何意見也要講究一個專業倫理。什麼叫“專業倫理”?我這裏有個特別好的範例,就是北大中文係的李零教授寫的《喪家狗》。

這本《喪家狗》副題叫“我讀《論語》”,顧名思義,講的是他對《論語》的看法,而且是逐章解釋下來的。按理說我不應該太著重推崇誰或是誰的書,我也不想幫誰賣廣告,何況我根本不認識李零教授本人,但是我覺得圍繞著這本書惹起的諸多爭論很有意思,而這些爭論正好可以用來證明何謂“專業倫理”。

關於《喪家狗》這本書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一個點上,就是孔子到底是像條喪家之犬一樣,近乎於一條狗,還是大成至聖的先師、萬代敬仰的庶王呢?爭論鬧得非常大,不隻網上各個論壇都特別開出一個標題去討論,甚至我的同事胡一虎也在他的節目《一虎一席談》裏專門就此做過一次辯論。可是我發現,大部分圍繞著這本書說事兒的人,從他們的意見裏我大膽地推測,他們似乎沒看過這本書。為什麼沒有看過一本書卻能夠隻因為它的名字叫《喪家狗》而立刻上升到“李零教授這家夥不是人”的評判層次呢?這真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這本書一開頭李零教授就解釋了他出這本書的目的。這會兒孔子熱,大家都在捧孔子,而過去大家又曾貶過孔子。李零教授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指出孔子既不是聖人,也不是很糟糕的“臭老二”,而是一個很普通的人。而且孔子曾經形容自己是喪家之犬這個說法是有典故的,也就是說“喪家狗”並不是李零教授的說法,至少有五條資料能夠印證這個典故。

最有名的就是《史記·孔子世家》了,還有《孔子家語》裏麵也說,孔子當年到了鄭國的時候跟弟子走散了,一個人在鄭國外麵的城門上頭逛來逛去。有個當地人看到他的弟子子貢,就跟子貢說:“那兒有個老家夥,看起來上半身是模是樣的,下半身頹頹唐唐,哎呀,看起來就像條喪家之犬。”子貢也不怕老師生氣,就據實相告孔子,說:“老師啊,那邊有個人說你像一條狗。”結果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就是說外形不重要,然後又說:“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思就是他說我像喪家之狗,那倒也是,那倒也是。

為什麼孔子說自己是喪家之狗?我們想想看,孔子一生顛沛流離遊曆多國,跑了那麼多地方,卻始終沒有任何一個地方願意誠心誠意接受他對政治和世道的看法,讓他好好地安穩停留下來。這幾十年來一路上他過得非常苦,有的時候甚至被困在一些地方飯都沒得吃了。但是孔子依然非常達觀,依然樂於去教授他的學問。所以他形容自己到處奔波但是始終沒辦法完成自己的理想和使命,這叫做似“喪家之狗”。

既然有典故,又有解釋證明是孔子自己這麼說的,為什麼大家還要罵李零,說他誣蔑了聖人呢?是這五條材料全都不準確,全都不是真的嗎?與其爭論這個書名上的問題,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地讀一讀李零這本書裏麵到底是怎麼去解釋孔子,怎麼去介紹《論語》的呢?

之前我看到一些網友在談這本書,其中有位網友就從《喪家狗》裏麵一句話開始衍生,我覺得他的推理能力很強。他批評李零說“孔子認為凡是在一個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之犬”,他單拿出這句話,推論到“李零現在是一個為了名、為了利,不惜出賣人格,誣蔑聖賢的混蛋”。這句話或許有語病,不過這位讀者也寫得很仔細,他說現實世界當然找不到虛幻的精神家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