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思想雜草(1)(3 / 3)

我們怎麼能從一句話去推斷一本書,由一句話去否定作者的人格呢?所謂評論的專業倫理是,你有多少材料,你獲得的材料有多大的範圍,你說話就說到多大的範圍,不要過分。孔子老教我們要“慎言”,意思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你不知道的事情就說不知道,知道的事情,你知道多少就說多少。

孔子在《論語》的“為政篇”裏麵有一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今天中國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每個人都挺有思想,每個人都很用腦子,常常喜歡發表意見。大家都想發表意見這個動力是好的,可是“思而不學”很危險,如果我們連事情都沒搞清楚,連一本書都沒看過就大發議論,評論這本書乃至於這個作者的人格,這是不是有點太過了呢?或許大家應該回去先從頭好好讀一讀《論語》。

作者小傳

李零,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中國方術考》、《中國方術續考》、《〈孔子〉十三篇綜合研究》、《兵以詐立》、《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入山與出塞》、《放虎歸山》、《花間一壺酒》、《李零自選集》等。

李零《喪家狗》Ⅱ

經典的“原解”與“詮釋”

我們現在讀書,特別是讀古書、讀經典的時候常常麵對一個問題,就是怎麼讀出那本書的原始意義,或者說這個原始的意義到底存不存在?一些書的文句,特別是文言文,它斷斷續續,於是有很多種詮釋的方法,哪一種才是最好的呢?光從文字上麵下功夫是不夠的,還是得回到義理。但一說到這個道理的解釋,你的解釋和你的道理是否說得通又有很多問題會出現。我覺得李零教授這本《喪家狗》之所以會引發爭論,除了題目很聳動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由於這本書詮釋《論語》的方法以及李零教授的書寫方式。

他的目的其實很明確,就是要教大家細讀《論語》。

說到這一點,我向來很佩服李零,他的文獻學功底是很紮實的,他做了很多功夫,希望盡量還原《論語》到底在寫什麼、說什麼。可是另一方麵,李零有個想法,就是要“撥亂反正”。如今當《論語》熱得那麼厲害,人人稱頌孔子的時候,他覺得有責任要帶大家從細讀《論語》出發,還原孔子的真實麵目。①他說:“孔子跟你我一樣,都是個常人,他雖然致力要求自己,不怕人家不了解他,所謂‘不懼不為人知’,可是同時他還是很好名的,甚至是很想做官的。”

我們首先要知道,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一個知識分子老想做官,大家就對他很懷疑,很有看法。而李零已經界定了孔子是個古代的知識分子,但他為什麼又很想做官呢?我覺得這裏需要解釋一下,在孔子那個年代,做官是一個知識分子,一個有誌於天下的人,要改變世界、讓世界太平的唯一出路。換做今天,我們的出路可能比較多,你可以去做個非政府組織,搞一些社會活動等等。我們從這本書裏看到,孔子想出名、好出名,但是他又很矛盾地說,自己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的誌向,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對此,李零就把孔子說得有點酸,而且我覺得他刻意要這麼說,來矯正大家對孔子的印象。

李零用了幾個例子說孔子講聞達,“聞”和“達”講的都是出名,但李零就區分開來,說“聞”是一種虛名,“達”是一種真名,有實質的名聲。他引用了“雍也篇”裏一段很有名的話,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後來的成語“成己達人”就是來自這句話,他用這句話當例子說“達”是一種成名,但是否真是這樣呢?我覺得這是要有所保留的。

我們看到李零在“雍也”裏也有注解,他說孔子說“仁”,仁道的仁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強調是從自己做起,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這個角度去看這個“達”,恐怕就不隻是出名那麼簡單了。

此外,孔子在“陽貨篇”第十七裏麵說:“鄙夫可與事君也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李零如何解釋這句話呢?“鄙夫”就是鄉巴佬、鄉下人,問說鄉下人可不可以跟他一起侍奉國君,一起出來從政呢?就說“哎呀,有麻煩”,因為這些家夥沒得到的時候就老擔心得不到這個高位,得不到名祿,得不到名利,得到了又怕失去它,這叫患得患失。孔子說,一個人抱著這種心態,就什麼事兒都幹得出來了。換句話說,這種人很有問題。這是孔子關於名、利、做官的一個判斷和想法。由此可見,孔子講名利、做官,講的並不是為了做官就什麼都可以,他講究的是你不能有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