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教授也提出政治必須往這個方向改革,他還提出了一個很好玩的概念,叫做增量政治改革。什麼叫增量政治改革呢?請注意,不是說漸進的政治改革。過去經濟改革講漸進,他現在講增量。增量的意思就是假設我們每個老百姓都有自己的公民權利,有基本人權、自由和政治權力,而這些量我們要好好保存,不能夠再侵犯它,不能夠再剝奪它。曾幾何時,我們的社會沒有公民社會可言,政府是牢牢掌握一切的,而這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我們要保存好我們的公民權利,改革就是要增加這些權利的數量,慢慢增加它的分量和質量。我覺得這話跟溫總理說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公民政治權利要不斷地......
《民主是個好東西》
建立動態的和諧社會
我們平日裏選擇閱讀圖書,有些是因為作者說的話很重要,文采也好,所以選擇讀;還有些書則是因為形式,或是它出現的時機跟它所談論的內容隱隱約約預示著當前某些局勢的發展。《民主是個好東西》就是這樣一本書,作者俞可平教授。這本書其實並不是他寫的,而是將他的訪談記錄結集成冊。
俞可平是我國第一批自己培養出來的政治學博士,是很重要的政治學家,曾經寫過很多重要文章,做過不少創新研究,同時,他又是中央編譯局的副局長。中央編譯局這個機構本來負責的是馬列主義著作的編輯、翻譯和研究。但是最近幾年中央還賦予他一個任務,就是對中央的政策提供意見。於是很多人就稱這位俞可平教授為中南海的“文膽”和“智囊”。這本書裏有一些記者曾很坦率地問到他這個問題,他否認了。至於這本書為何忽然很受關注,除了因為他特殊的身份外,還有這本書的書名《民主是個好東西》。
曾幾何時,“民主”、“人權”、“自由”這些概念我們都是不大歡迎的,覺得是舶來品,甚至覺得跟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有衝突。但是我們在這本書的序言裏看到俞可平教授很公開地說“民主是個好東西”,這話講得非常刺激。
“坦率地說,對於那些以自我利益為重的官員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個好東西,還是一個麻煩東西,甚至是一個壞東西。試想,在民主政治條件下,官員要通過公民的選舉產生,要得到多數人的擁護與支持;其權力要受到公民的製約,他不能為所欲為,還要與老百姓平起平坐、討價還價。”那麼他們當然就會不滿了。不滿還不能明講,不能說自己反民主,那他們說什麼?他們就說“民主不符合國情,民主的條件我們還不夠成熟,你看我們公民素質就是不行”。緊接著又說民主的毛病如何如何多,民主會帶來多少多少危害,你看台灣。所以結論是“民主政治不會自發運轉”。即便如此,俞教授依然認為:“民主改革是必須的,民主是可遇的,而且民主是中國應該走向的道路。”
說到道路要先介紹一下這幾年在國際政治學界很流行的概念:Goodgovernance,這個Goodgovernance跟Goodgovernment是不一樣的,英文裏麵government就是指政治,而governance講的是管製,好的管製跟好的政府、好的統治是不一樣的。就傳統而言,我們看一個國家情況好不好,是看這個政府做得好不好、效率高不高、廉不廉潔。但是俞可平教授就說現在西方國家,大家都流行談的是governance,而governance強調僅僅政府好是沒有用的,還要整個公民社會跟政府相互配合。
以往我們覺得所謂管製就是這個社會要想健康有效地運轉就必須有一個很好的政府。但是時代不同了,政府不能再決定一切了,現在全世界有越來越多非政府組織、民間機構以及商業力量。這個社會要正常地運轉,要達到良好的管製,需要公民社會跟政府共同合作。所以Goodgovernance指的就是公私之間、官民之間的良好的互動與協作,中國也一定要走這樣的道路。
問題是中國有公民社會嗎?俞可平教授對這個問題做過很多研究,他很肯定地說,我們絕對有一個公民社會的存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越來越多的NGO、NPO這樣的非政府組織,它們都是民間團體,是公民社會的一部分。所謂的民主改革,就是要依賴他們跟政府一起改革,一起推動。
很多老外觀察家都特別關心中國的民主改革和政治改革,老是拿這個東西開涮,提問題。或許從前老一輩裏還有很多人很忌諱這些,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溫家寶總理在回答外國記者問題的時候就說到,我們現在村一級正在做民主選舉,等到這一級搞好了,將來也會一步一步慢慢往上搞的,這話在外國引起很大的震動。
俞可平教授也提出政治必須往這個方向改革,他還提出了一個很好玩的概念,叫做增量政治改革。什麼叫增量政治改革呢?請注意,不是說漸進的政治改革。過去經濟改革講漸進,他現在講增量。增量的意思就是假設我們每個老百姓都有自己的公民權利,有基本人權、自由和政治權力,而這些量我們要好好保存,不能夠再侵犯它,不能夠再剝奪它。